日向西头 华灯初上
东台市公安局疫情数据核查专班办公区
鲜有人知晓黑夜将至

北侧两排工位座无虚席
十名民警指法娴熟
靠鼠标与键盘
敲击出略显沉闷的“二重奏”


“新数据下来了!”时钟指向凌晨1点,专班负责人王祥扭过头,指令在空气中迅速传播,短暂的沉寂后,敲击声再次此起彼伏。
60多个中高风险城市来盐人员的1100多条疫情数据,铺天盖地涌入盐城疫情防控平台,等待它们的,是千淘万漉后的再次“辗转”。
给数据“瘦身”,即是帮助基层派出所“减负”。

▲专班闻令而动,对海量数据集中梳理
“数据清洗是下发至各个派出所的必要前提,所谓‘清洗’,就是从海量数据中筛选出无效、重复、错误的部分,这个过程不仅仅依靠人工逐一比对,也离不开技术手段的有力支撑。”
王祥介绍说,清洗数据的方式取决于下发数据的类型——身份信息或者手机号,能够“一蹴而就”立即反馈的数据不多,有不少要依托有关部门的支持才能进一步明确,少部分还需要专班成员电话核查。

对于数据清洗,大家有一个共识——切忌轻易标注“重复”。
“有些数据信息,包括身份证号码、手机号、目的地都完全一致,但如果不是同一天下发,那就说明该人员每日都存在出盐返盐的行程轨迹,不可以认定为重复数据。”
成员周柏辰认为,“清洗”环节考验的是个人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找准合适的研判方式是迅速反馈数据的关键。
据不完全统计,每次有近四分之一的原始数据会在专班的“清洗”下从表格中剔除。
3月17日以来,专班累计核查上级下发数据10万余条,清洗自主反馈近2.2万条,拨打电话超3000个……


按照数据等级划分的“2、4、24小时”反馈时间要求,自数据下发的那一刻起,所有核查工作仿佛在计时器下争分夺秒地推进——直至将核查反馈数据汇总后的表格上报至平台。
这对于核查专班“精、准、快”的前期处置能力,也是不小的考验。

▲汇总核查反馈数据,及时上传平台
“唯一确定的就是下发时间的不确定。”据王祥介绍,为了随时应对上级交办的数据核查任务,专班轮流安排两名民警彻夜值守,事实是这种力量配置并未延续多久,“组团”熬夜逐渐成为常态。
3月10日至13日8时,杭州新增48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均在顺丰速运余杭中转场工作。
收到核查指令后,专班全体成员连轴作战12个小时,对途径余杭区进入我市的物流信息集中梳理,明确500多名收件人身份信息后,连夜通过电话取得联系,督促其严格落实居家观察措施,等候医护人员上门采集核酸。
除了上级随时会交办指令,辖区派出所请求协助研判的电话也会在深夜不定时响起。
“一些信息缺项的数据成为一线民警核查见底的壁垒,我们的任务是通过二次研判打破壁垒,助力他们在规定时间内逐人见面、逐人见底。”

▲和时间赛跑,速食品是专班的第一选择
采访过程中,周柏辰向我们展示了专班的“粮草仓”。电脑桌下不起眼的柜子里,满满当当地塞着成箱的泡面和八宝粥,随着本月疫情形势愈发严峻,这种速食品已经由最初的夜宵升级为大家的一日三餐。


“大数据能够第一时间掌握来东人员的动态信息,核查专班扮演的是‘智慧大脑’角色。”
民警姜存海是最早加入专班的六个人之一,凭借与疫情数据日积月累的“切磋”,已然成为专班的行家里手。

▲黝黑肤色难掩姜存海眼底的乌青
据他介绍,清洗后的数据会同步发给市防控办和辖区派出所,以支撑一线抗疫工作者对相关人员落实高效、及时、精准的管控措施。
晚上10时许,一通电话打断了对姜存海的采访。电话那头女儿用稚嫩的声音“质问”姜存海,“上次的睡前故事什么时候可以讲完。”
“明天,明天一定!”姜存海心里没底。
3月12日,“盐之无疫”小程序正式上线,专班工作负荷再次加码。
七个通道卡口、一处高铁站的人员采集数据,实时在后台更新,要求核查专班每隔一小时必须将数据汇总后分类推送。
截止目前,在19天之内专班完成对“盐之无疫”后台32000余条数据的核查处置。

▲对“盐之无疫”后台数据以小时为节点迅速反馈
“这是‘外防输入’最重要的环节,必须与病毒赛跑,跑在它前面就是胜利。”王祥认为,依托后台的技术支撑和人工核查的前置过滤,实现了数据赋能前线实战的最大效应。“不仅为全市疫情防控的整体指挥统筹提供了支持,也为广大一线工作者进行精准核查、开展处置工作贡献了有效的数据保障。”
夜阑更深,灯火通明。采访结束,临走前的短暂寒暄很快被键盘、鼠标敲击出的“二重奏”吞没。
天将破晓,依旧鲜有人知。







这里还没有新评论





我也是有底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