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江苏省消保委 2022年“五一”假期江苏省消费舆情分析
社区新报
2022-05-05

2022年“五一”假期期间,江苏省内大部分市民都选择了“本地过节”,在做好疫情防控措施的前提下,本地化消费势头强劲。南京、无锡、淮安、盐城等多地为居民发放文旅、餐饮、体育等消费券,在各类扩内需、促消费措施拉动下,各地消费市场客流回升、业绩回暖。同时,随着实体店的营业恢复,餐饮、院线的消费关注度提高,截至5月4日18时,全国电影票房超2.8亿元,据江苏省电影局初步统计,在苏州、扬州、南通三地影院暂未复工的情况下,江苏票房成绩仍然挺进了全国前三甲。据江苏省文旅厅数据显示,全省旅游消费总额40.70亿元,其中乡村旅游消费收入10.73亿元,旅游市场总体上以“微旅游”“微度假”的就地近程游为主,乡村休闲、户外露营、踏青赏花成为广大游客出门首选。

为进一步了解江苏消费者在“五一”假期期间的消费体验,聚焦关注热点,发挥社会监督作用,江苏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根据“江苏消费网”舆情监测信息,结合江苏省餐饮行业协会和同程旅行数据,对2022年4月30日—2022年5月4日期间消费舆情进行了分析。

一、热点情况

今年“五一”假期期间,全省餐饮和旅游消费方面呈以下几大特点。

一是餐饮消费渐现“烟火气”。随着助企纾困措施的落地,各地促消费活动的举办,全省餐饮业发展信心增强,江苏省餐饮行业协会数据显示,全省餐饮服务收入37.3亿元。受假期推动,外出就餐人群增多,中小型餐饮街边店、品牌特色餐饮恢复较快,包间消费回暖。加之本地游、郊县游的火热,小龙虾、野菜时蔬等美食正值时令,乡土地标美食也成为消费者的主要选择。除此之外,开袋即食、加热即食、简烹即食的预制菜点也为餐饮业增添了活力。

二是露营火爆“出圈”,乡村民宿持续升温。今年,“五一”假期旅游消费呈现出近程化、深度化、休闲化的特征。同程旅行大数据显示,“五一”假期 “露营”相关旅游搜索热度环比上涨117%,公园露营、星空露营和亲子露营等成为最受关注的露营主题。江苏省内部分城市的露营地、房车营地等人气大增,城市周边的精品民宿和乡村民宿也受到消费者关注,主要城市的近郊民宿、各类度假酒店、露营地、郊野公园等人气较高的地方,出现“一房难求”、“一位难求”的情况,为丰富消费者的游玩体验,部分民宿推出了采摘、钓鱼、亲子活动等体验型项目。在省内城市中,本地游消费较为活跃的主要有:南京、无锡、泰州、连云港等,基本以本地疫情形势较为平稳的城市为主。

江苏消保委供图

江苏消保委供图

三是周边游仍占“C位”,户外景区受青睐。受疫情影响,短途深度游需求旺盛,正逐渐取代跨省等长途游成为消费者的优先选择,用户偏好呈现出游半径短、行程天数短的特点。省内居民旅游消费主要以本市近郊游及省内周边游为主,文旅消费热点主题以自然风光、森林公园、公园、人文古迹等户外类景区或接待场所为主。同程旅行大数据显示,无锡的宜兴免费公园、常州的新龙生态林、宿迁的三台山国家森林公园和徐州的云龙山,也是江苏省内居民周边游的热门景点。


江苏消保委供图

四是亲子消费受关注,文化旅游成为新趋势。“五一”假期期间,出游半径受限后,部分地区出行不畅,但亲子消费热度不减,各大旅游平台均推出亲子相关主题活动。基于家庭消费的儿童亲子业态是实体商业回归的重要着力点之一,亲子消费正在走向IP化、场景化、主题化,亲子餐厅、儿童游乐园、亲子研学游等受到众多家长关注。与此同时,消费者们也更加注重出游过程中的文化内涵,博物馆和非遗旅游热度不断攀升,苏州博物馆、南京市博物总馆及江苏省各大博物馆都在假期迎来了人流高峰。除了主题公园外,博物馆成为最关注的“遛娃圣地”。

根据同程旅行数据显示,南京莫愁湖入围了全国周边游热门景区前五名,南京博物院入围全国热门博物馆榜单前五名。

江苏消保委供图

二、消费维权情况

假期期间,五一假期,江苏省消保委共计受理维权诉求5045件,其中咨询185件、投诉4860件,分别占接收总量的3.7%、96.3%。舆情监测系统共监测到消费维权信息138646条,吐槽类32684条,占消费维权信息总量的23.57%。4月30日为波峰,峰值39573条。


“五一”假期江苏消费维权舆情走势图(南京消保委供图)

“五一”假期江苏消费维权舆情信息关键词云(南京消保委供图)

总体上,消费需求集中释放,多数领域消费市场快速复苏,大宗消费、旅游出行消费、餐饮消费、新型消费仍为节日主流,消费升级加快。较往年投诉纠纷量并未明显增加,网购、院线、直播购物、旅游出行等方面成为投诉热点,并呈现出覆盖面广、领域突出、问题集中、需求个性化与咨询诉求攀升等特点。

1、网购方面问题突出。根据舆情监测,在“五一”假期期间,江苏省内与网购相关的“吐槽”信息共6890条。从4月30日至5月4日,江苏省消保委系统共接到涉及网购的投诉达1037件,占比20.6%。消费者反映的主要问题有:一是快递物流延迟引起退费争议。受到疫情反复的影响,网购商品物流信息更新不及时,到货收货时间延长。部分消费者主要反映了快递延误、快递丢失、客服及售后退款服务等方面问题。二是部分网购渠道维权难。部分消费者在网络弹窗、社交平台或广告链接上购买商品,而商品质量并不符合预期,退费渠道不通畅。三是预售商品引起争议。部分投诉反映预售商品存在着七天无理由退费难、预售时间过长、商品换货难、预售规则不清晰等问题。四是网购售后服务不到位。售后回复处理不及时,如智能客服不“智能”,售后电话打不通,产品存在瑕疵要求退货遭拒等。

2、直播售货方面问题集中。根据舆情监测,在“五一”假期期间,江苏省内与直播相关的“吐槽”信息共1145条。从4月30日至5月4日,江苏省消保委系统共接到涉及直播带货的投诉达83件。一是直播带货质量难保障。主要有产品瑕疵多、价格纠纷、虚假发货、产品与直播间不一致等情况。二是售后维权难。生产销售方不履行7天无理由退货规定;消费者退货维权时,无法有效联系商家或厂商,没有退换货途径,甚至出现“直播间”消失等情况。三是宣传不实等情况客观存在。部分主播或销售方存在对商品作不实描述的情况,夸大承诺。

3、网红打卡点引起关注。从4月30日至5月4日,江苏省消保委系统共接到涉及热门旅游点相关联的投诉达189件。自带流量的网红打卡地,为所在区域吸引更多客流,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而从投诉和舆情分析情况来看,网红打卡点也存在系列问题,如网红打卡点“滤镜过重”,实际消费体验并不符合预期;缺乏实质性内容,过分注重了宣传噱头,同质化商业化严重;打卡点游客承载能力有限,游客数量过多,景区服务设施需要进一步更新;露营热度攀升引发消费问题,如商家临时加价,存在隐形费用等。

4.健身热潮问题多。近期,“云健身”引发全民健身热潮,健身房、健身器材、健身直播等“水涨船高”,运动产品消费细分化愈发明显。根据舆情监测,在“五一”假期期间,江苏省内与健身相关的“吐槽”信息共1662条,主要问题集中在:一是健身房售后问题频发,如交费容易退款难,商家转让、倒闭导致预付卡失效。二是减肥产品存安全问题,如商家虚假宣传、夸大疗效,产品来源不明,容易对消费者身体健康造成威胁。三是瑜伽垫、运动衣等健身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如瑜伽垫打滑造成受伤,运动内衣没有减震效果等。

5、文娱消费存隐患。新型娱乐项目蓬勃兴起,院线与密室逃脱等文娱消费场所的投诉小幅增多。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下,院线和密室等公共娱乐场所逐步开放,相关投诉却并未明显增加。从4月30日至5月4日,江苏省消保委系统共接到涉及文娱消费的投诉有21件。院线方面少量投诉集中在3D眼镜的购买使用未提前告知;电影票退改签问题。密室逃脱等新型文娱项目的消费纠纷主要是退费难,一些网络预约订单退费不及时、不退费或退费率低;部分剧本杀或者密室逃脱经营者推出预充值服务,卡内余额退费不易。此外,部分消费者反映,一些密室门店的商家规则告知不清,事前风险提示告知较为随意,甚至可能存在安全隐患。

三、舆情分析建议

今年“五一”小长假,受各地疫情防控政策影响,跨省游、长途游大幅减少。周边游、本地游、居家健身等新兴热点出现,消费结构升级。但是网购快递、健身、文化旅游等重点消费领域的问题依然存在。本次五一小长假舆情热点呈现“新旧交替”的特点,既有新型消费,也有“老生常谈”。

(一)聚焦新型消费,与时俱进破难题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快速变化,消费市场也随着瞬息万变。商家在培育消费新业态,落地消费新场景的同时,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是促进消费的重要一环。周边游、本地游的“露营热”、“野餐热”,在带动帐篷、餐垫等相关产品销量上涨的同时,也要关注其存在的消防安全隐患、人员聚集风险。面对文旅市场新消费业态、新消费产品,景点在加强自媒体宣传和网红引导的基础上,应当提供更灵活、多样的服务。特别是节假日高峰时期,优化景区的限流预警、完善预约制度,引导消费者错峰游玩,合理分流,提高消费体验。

(二)关注消费常态,层层推进促提升

每逢节假日,餐饮、住宿、退票、交通等领域的消费问题都层出不穷。今年假期,受到疫情防控影响,4月30日,交警部门预计“五一”江苏高速公路日均出口流量同比下降85%左右。虽然高速不堵,但是由于自驾出行家庭增加,许多景区附近交通十分拥堵,依旧是消费者讨论热点。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一直是消费重点监管领域。此外,酒店临时加价、更改订单等行为层出不穷,消费者作为弱势一方很难维权。对于此类假期多发、易发舆情的领域,建立并完善应急处置方案,提前安排部署,明确工作重点,把舆情防范“端口迁移”,也让监管“治标也治本”;并且对外提前预测公众预期,打好“预防针”,做好消费预警,建立某行业或领域的消费状况预测机制,利用智能化手段及时告知消费者例如加油站或景区排队状况、景区安全措施布局等,同时及时关注网民声音,在危机应对上多下功夫。

(三)监管引导并行,多方出力促公平

舆情是反映民生实事的“晴雨表”,作为监管者,需要做到“草摇叶响知鹿过”,及时关注职责范围内的舆情苗头,设立风险预判机制,将监管和科普同时进行,既要管,又要引,用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让消费者“点赞”。作为企业,追逐利益的同时更要肩负起社会责任,越是“网红”越要“爱惜羽毛”,加强自律和自我约束,做好产品、服务的把关,把风险扼杀在摇篮里,在吸引消费者眼球的同时,要守好“底线”。作为消费者,也是网络发声者,避免“人云亦云”,切忌盲目跟从,做到理性消费,审慎发声,自觉规范自身行为,积极正确表达诉求。只要多方共同发力,确保舆情及时化解,就能有效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全面营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

江苏消防出台“十项刚性措施” 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消防安全
社区新报
百岁“人民艺术家”离世,她留下的四条养生经值得我们学习!
社区新报
我的养生经,是一张作息表
社区新报
老年人请关注:全程接种,一针别少
社区新报
五四·青年说丨 以奋斗定义青春 用奔跑致敬时代
社区新报
假日教学忙,劳动快乐多
社区新报
精选评论

我也是有底线的

这里还没有新评论

发表观点,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