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4月27日,全国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疫苗已达33亿3855.5万剂次,接种总人数达12亿8464.6万人,已完成全程接种12亿4941.3万人,覆盖人数和全程接种人数分别占全国总人口的91.12%和88.62%。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接种新冠疫苗覆盖人数和全程接种人数分别占老年人口的85.94%和81.44%。
数据表明,老年人接种新冠肺炎疫苗后出现重症的风险明显降低,出现重症的感染者90%以上没有接种疫苗。针对当前老年人,特别是高龄老人,接种疫苗比例还不够高的现状,疾控部门呼吁:还未接种疫苗或未接种“加强针”的老年人,如果没有接种疫苗的绝对禁忌证,建议尽快主动接种疫苗。
对于疫苗接种,部分老年人存在着诸如“平时不出远门,不用打”“担心有不良反应,不敢打”“年纪大了,不想打”等误区。如何打消老年人的顾虑?各地采取了哪些措施助力老年人接种疫苗?针对这些问题,记者近日走访了多个社区的疫苗接种点。
无死角宣传
“一对一沟通”助接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60—70岁的老人普遍接种意识较强。但是,部分年纪更大的老人或是腿脚不方便的老人,往往觉得自己出门不多,因此没必要接种。
在南京市四条巷的流动疫苗接种车上,被孙女硬拉来接种疫苗的应奶奶一坐下来就向医生询问:“我都88了,不能打疫苗了吧?”当得到医生可以接种疫苗的答复时,应奶奶还是很犹豫,“我平时基本不出门,没必要打了吧。”
对此,社区工作人员连忙做起了解释工作,“现在这个病毒传播的速度非常快,还不容易被发现。即使您不出门,您家里人也有可能在不经意间把病毒带回来。所以,接种疫苗,才能最大程度地保护您自己。”
听到工作人员这么说,应奶奶爽快地挽起了袖子,“打吧,打了更放心。”
“劝说老年人要使‘巧劲’,不能硬来。要通过沟通,让他们自己意识到打疫苗是有必要的,这样才能把疫苗接种的工作推动下去。”刚刚给应奶奶做解释的社工告诉记者,“如今,我们社区网格员几乎是‘无死角宣传’。小音箱、小喇叭在小区循环播放‘疫苗快板’,条幅、电子屏、上门解释全覆盖……”她告诉记者,很多老年人对相关资讯和政策,要么不了解、要么一知半解,所以容易产生误会。现在通过一对一沟通,很多老年人已经在观念上发生了改变。
在常州,60岁的市民蒋先生来到新冠疫苗常州奥体接种点,准备接种第三针加强针。蒋先生告诉记者,“年纪大的人抵抗力弱,第三针肯定要打的。”据接种点采样医护工作人员介绍,现在平均每天有150多名市民来该点位接种新冠疫苗,其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到35%左右。
为掌握60周岁以上未接种人员底数,南京市龙王庙社区精心组织,以“不落一户、不落一人”为标准,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数据核查比对、电话询问、居民微信群、大喇叭、上门走访等多种形式,深度摸排辖区内60周岁以上老年人疫苗接种情况。
据介绍,该社区60岁以上的老人达3400多人,社区组织工作人员、网格员、志愿者逐户上门,登记已接种和未接种的人员。每个人既是信息员,也是宣传员,更是服务员,入网入格、入家入户,开展宣传登记,耐心向老年人讲解接种疫苗的流程禁忌、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对老年人提出的疑问一一解答。
“得有耐心,哪怕磨破嘴皮子,也要把工作做细。尤其是老年人,顾虑比较多,一次不理解就讲两次,两次不理解就再讲,反复提醒打疫苗的重要性。”该社区负责人说,“我们会拿一些官方媒体关于疫苗接种的新闻和政策解读给老年人看,告诉他们接种的安全性、必要性,让他们可以放心接种。”
“昨天去社区接种了疫苗,很方便,还有汽车接送。回来时,一位社区工作人员担心我年纪大了,上楼不方便,还特地跑来看看,把我扶到五楼。感恩之心无以言表。”这是住在南京市五老村社区的靳大妈写给社区的表扬信。
充分考虑到老年人出行不便、年老体弱及路程较远等因素,五老村社区安排专车接送,志愿者全程陪护,有序引导进行信息登记、健康码查验、疫苗接种、留观等工作,最大程度提供便利,让老年人接种疫苗安心又暖心。由于五老村社区很多房屋没有电梯,对一些行动不便的老人,工作人员还会背着他们上下楼。在科巷菜场接种点,记者看到专车接来一对90多岁的夫妇,两人互相搀扶着走进接种点,全程都有志愿者陪护。留观期间,老人还和志愿者合影留念。
为了表达对防疫工作的支持,不少爱心企业还捐赠了米、油、蔬菜等物资,街道和社区也在第一时间将爱心物资发放给接种疫苗的老人。目前,该社区60岁以上老年人接种疫苗工作已近尾声。
图为疫苗接种现场 五老村社区 供图
记者 鲁冬妮
这里还没有新评论
我也是有底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