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视觉中国供图
最近的资料显示,即使本地的新冠疫情已经结束,心理健康问题仍然会继续存在,尤其是弱势群体(儿童,青少年,孕妇,老年人,各种基础疾病患者,失业人员,医务人员等)。
国外一份由230000多位新冠肺炎幸存者的心理健康资料组成的报告显示:34%的病人在感染了新冠病毒后6个月之内,就被确诊为不同的心理和神经系统疾病,如焦虑症、滥用药物、失眠甚至脑出血、中风和痴呆。而更多的人,则是因为疫情导致的社交隔离、因为封锁带来的经济压力、因为与家人的长期隔离以及因为害怕感染新冠病毒,就算没有什么精神健康问题,但由于疫情的持续和反复,许多人变得焦躁、烦躁、没有精力去做任何事情,工作也会变得懒散、注意力不集中、工作效率低下、身体不适、这儿疼痛、那儿疼、找不到病因、睡眠不佳、早上醒来食欲不振,这种表现被称为“疫情倦怠”。
怎样才能防止或调整“疫情倦怠”?
面对“疫情倦怠”,南京市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心理门诊的牟晓冬博士建议:“将压力转换为行动能力。”负面情绪之所以存在,就是因为它能提醒我们,要将“压力”转变成“动力”,采取措施,从而改善当前的处境。在经历了“负性情绪”的暗示后,我们应当尽力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这样可以帮助我们及时消除因紧张而产生的消极情绪。
切断负面消息来源
专家说,与其被那些不确定的消息弄得提心吊胆,还不如留在家里,做自己想做的事;多锻炼,多接触朋友,保证睡眠,与真正的朋友保持联络,让他们了解你的情况,与他们交谈,并关注他们的生活,聆听他们的意见,并给予他们帮助;专注那些对你来说真的很重要的东西。
每个人的人生都有自己的轻重缓急,你觉得哪些东西对你的人生有意义?寻找一些能让你有目标意识的事情,并在困难中保持坚强的意志。不管是什么时候,只要我们找到了生活的真谛,那么,我们就会摆脱一切的桎梏,变得更有活力。
最后,如果不能通过自我调节来改善心情,可以来医院心理门诊就诊,让医生帮你评估、诊断、指导、用药、及时调整,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
记者 鲁冬妮
实习记者 张秋彤
通讯员 章琛
这里还没有新评论
我也是有底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