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拥抱大院大所,高端创新要素涌动苏州
奔流财经社
2021-07-12
“清华大学与苏州有着良好的合作基础,希望通过这次合作充分发挥清华大学学科与人才优势,推动更多的成果转化苏州、更多的项目落地苏州。” 就在昨天,苏州市政府与清华大学签署深化战略合作协议,苏州市委书记许昆林在会上这 样说道。


人们爱说,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与北方的血气方刚不同,“苏州”更像是曼妙可人的江南女子,说起它,仿佛只身在青山绿水中,偶有细语依侬的苏州评弹回荡心间。


但揭开这层面纱,苏州仍有可温婉可行战的“木兰”气质——这些年里,苏州不断与大院大所的接连“牵手”,使得苏州的区域创新显现乘法式叠加——连续 12 年科技创新综合能力位居江苏全省第一。


就拿清华大学来说,这些年它对苏州可以说是青睐有加,为什么这么说?

清华大学在全国有13个研究院,几乎都设在省会城市,但苏州市是个例外。虽是地级市, 苏州却拥有两个清华大学的研究院 ,即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和清华苏州环境创新研究院。

对于这样的“独宠”,清华大学副校长尤政曾向媒体表示:“ 这突显了苏州的特别之处 ”。


因为“特别”,所以待遇“特殊”。目前,清华大学已经在苏州建设了12个科技创新载体、研发机构,100多项清华重大科技成果在苏州转化,2000多名清华大学校友来苏创新创业。


1999年,苏州GDP突破千亿,达到1358.43亿元;2020年,苏州GDP突破2万亿元,位居全国大中城市第6,超越绝大多数省会城市。


二十年的时间里,苏州经济从千亿到万亿,其傲视群雄的底气离不开多年里对于“创新”的不断探索。


苏州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也趁势而上,2020年,苏州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到50.9%,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7%,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9772家,均位居全省第一。


这些数字的上升,背后都离不开一个最重要的因素:苏州高度倚重和大院大所的合作。




PART 1

合作,从浅滩迈向深海

苏州的创新资源与这座古城的历史底蕴一样,由来已久。早在 1998 年,苏州就与中科院签署全面合作框架协议,正式拉开院地合作序幕。


目前,中科院在苏建设的科技载体平台达30多家,占中科院在全国布局总数的 20% ,各类人才在这里齐聚 ,形成特色鲜明的“中科院效应”——


中科院苏州纳米所、中科院苏州医工所,这两家中科院建制研究所齐聚苏州,放眼全国也是比较少见的。



这几年,苏州不断加强与大院大所的合作,逐步从合作走向融合,从浅滩走向深海,遍布各个领域。


在苏州,研究院可以双头连接高校与市场,让先进的科研技术以最快的速度落地市场。


3D打印人工骨想必许多人都有所耳闻,2018年,苏州智能制造研究院打造出它的明星产品——生物3D打印机。目前该产品已成功应用到细胞打印、人工骨打印、器官芯片打印等领域。


换言之,除了骨头以外,器官、细胞这些都能打印出来。


很难想象,这个产品在研发成功之后,半年时间就投入到市场。要知道,这些产品往往都是涉及材料、机械、生物医药等多个跨学科领域,如果是从基础研究开始研发,绝不可能这么快面向市场。


不同之处也就源于这些产品是出自苏州智能制造研究院个平台。


苏州智能制造研究院是由浙江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团队与苏州市吴中科技创业园共同出资合作共建的新型研发机构。



平台一方面与浙江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工程师学院等建立了合作关系,另一方面在看到此类产品广阔的市场前景后,积极对接市场,形成“研发+产业孵化”的发展模式。


简单来说,产品的基础研究在高校完成,应用研究及对接市场这部分由研究院完成。这样,“科研成果”与”市场产品”之间就能形成无缝对接。


相信很多高校、科研院所都明白,一些研究如果只停留在理论上,它的价值约等于0 ,对接产业和市场,才是最终的目的地。


同时相信这也是高校科研人员的一种理想:不想纸上谈兵,希望把知识转化为价值,实业兴邦。


沿着这种独特的发展模式,半年来,苏州智能制造研究院每一项研究都有市场针对性,每一款产品能解决市场痛点,达到市场、科技、人才这三项的有机对接。




PART 2

发展,“多面”苏州城

说到苏州的“创新浓度”,一定会想到苏州工业园区——中新深层次合作征途上的一块鲜明路标。

经过近30年的开发与建设,这里集聚了7000多家科技型企业、18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建成各类科技载体超800万平方米、30多个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时间回到1992年9月,如今高楼林立的苏州工业园区在当时还只是一片洼地,当时“新加坡国父”李光耀率团来到长三角地区考察,重点考察了 苏州、无锡

但是胜利往往就在于那些不被注意的细节之处 ,时任市长章新胜一口流利的英语,给李光耀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年年底,双方签订了一个非正式的合作意向书。

并且在当时,江苏也是全力支持苏州,在次年考察团去到山东时,山东一举推出了青岛、烟台、威海和潍坊四个城市,任由新加坡挑选。而江苏却毅然决然地表示,不允许有第二个城市出来竞争,包括考察团有意向的无锡也不行,就只推出一个城市——苏州。

1994年5月12日,在金鸡湖西岸的那片低洼水田里打下第一根桩时,标志着中新苏州工业园正式启动建设,毋庸置疑,园区发展至今,已成为当代中国城市建设的一个标杆。

建园至今,苏州工业园区先后引进“国字号”科研院所 10 余家,合作创新平台20多家,微软、华为等研发机构近 500 家,产学研共发展,成为园区创新发展的重要动力。

园区曾立下壮志,要建设成为国内顶尖、国际一流的纳米技术、生物医药和人工智能产业集聚高地。

回顾园区的科 技创新史,我们不难发现,每一次布局都是充分考虑自身产业基础和实力下决定的,可以说有勇,也有谋。

在纳米产业上,园区的实力自然不用多说,其与大院大所等合作共建了 中科院苏州纳米所、江苏省纳米技术产业创新中心、纳米真空互联实验站 等重大科研载体,现已跻身全球八大纳米产业集聚区。

2020 年,园区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人工智能三大特色产业分别实现产值 1022亿元、1010 亿元、462 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3.5%、26.3%、40%。

相较之下,人工智能的确有更大的发力空间,而要稳固发展基础,与顶尖科研机构和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便尤为关键。

在确定目标之后,发展的势头便马不停蹄。 2019年,园区首批人工智能应用创新中心名单公布 ,华为、西门子、新加坡国立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等7家企业和高校科研机构率先在苏州工业园区创建人工智能应用创新中心。

之后园区持续加大投入,加强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大院大所的深度合作。

在园区的10余家“国家队”科研院中,已有8家开展人工智能领域相关研究,引进相关国家级人才13位,超过21家知名高校在这里设立人工智能相关专业或实验室,落地8家人工智能应用创新中心。

新的创新资源,在金鸡湖畔迸发出新的果实。在不断引入“智囊团”的进程中,苏州工业园区已经一步步地迈向“智造”时代。



PART 3

远望,“深空”里一抹姑苏倩影

领先性布局的眼光,不仅让苏州的新兴产业“百花齐放”,其发展的脚步迈向了更广阔的浩瀚星辰。


6月17日,当属万众瞩目的一天,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顺利升空,经过6.5小时姿态调整后,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成功对接,位于地面的总控制室里喜悦声不绝于耳。



但想必很少有人了解,在这次的航天任务中,从发射的这一瞬间到宇航员在外太空的“停留”,这里面都刻着深深的苏州烙印。


从神舟五号到神舟十二号,历经了18年时间,位于苏州的东菱振动试验仪器有限公司全程参与神舟系列、天宫系列等国家重点科研项目的研制建设与测试服务。


在9点22分神州十二号成功升空的当下,意味着东菱又为中国航天事业增添新的贡献——由东菱自主研制的50吨大推力振动台为神舟十二号的推进系统等关键部件提供了力学环境测试服务。


通俗点说,在飞船发射和运行过程中,必定会受到强大的振动与冲击,而振动台的作用就是考核部件的可靠性,保证其在发射和运行过程中处于正常稳定的工作状态。


同样负责“硬件”的还有位于苏州高新区的中国兵器工业第214研究所,其研制的压力传感器、直流有刷电机和步进电机驱动三款电路均为空间站和载人飞船核心器件。


“于外”,苏州企业的贡献不小,“于内”,苏州元素的加持更是有增无减。


要让3名航天员长期驻留外太空,对生理数据的监测变得至关重要,航空的特殊环境也意味着对仪器性能的要求更加严苛和特殊。


在空间站“天和”号核心舱中,浙大苏州工研院数字化医疗仪器研究中心的团队为航天员们持续“护航”:研发团队与中国航天员中心共同研发出一套航天员生理参数监护系统,可以提供包括心电、血压、脑电、脉搏、心血管参数、睡眠状态等监测数据。


还有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此次“天和”号核心舱中血压监测的技术由浙大苏州工研院孵化的企业提供支持,这是中国航天首次采用国产动态血压产品。


这些年,中国在这条“航天赛道”里提速奔跑,国人为之欢呼雀跃。而苏州,是这条赛道上的安全员,见证了这场“里程碑”式的突破。


携手大院大所,合作璨若满天星辰,苏州在布局未来创新版图的征途上从来没有停下脚步,继续驶向“苍穹深处”:


去年6月30日,苏州与中国科技大学签署协议,共同推进中国科技大学苏州高等研究院建设;

9月,南京大学苏州校区建设工程启动仪式在苏州高新区举行,南京大学与苏州市的合作再次按下了“快进键”;

目前,西浦创业家学院项目基础地基已完成,进入了全面开工建设阶段;

西工大太仓校区一期工程今年初全面封顶,9月开学即将投入使用……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千百年人来人往,苏州依然还是那个强盛的苏州。


走进苏州,众人身觉苏州的美是因为“气质”始终在线,而关于苏州,其独特的“创新”符号,为原本有梦有诗的苏州城注入了不可或缺的“想象”之力。


(奔流财经社刘纯 王歆怡)


拥抱大院大所,高端创新要素涌动苏州
奔流财经社
精选评论

我也是有底线的

这里还没有新评论

发表观点,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