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森林要食物
珍惜利用林业生态资源
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经济
林农结合延伸森林产业链
把森林建设成为“粮库”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FOREST
在上次《大话森林》中已为大家介绍了黄海森林公园提出的林农结合、林苗结合、林药结合、林花结合、林牧结合、林下采摘六种林下经济模式。今天和大家聊一聊六种林下经济模式中的林农结合模式。

“向森林要食物”
——林农结合模式的意义
3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指出,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碳库,生动形象地阐明了森林在国家生态安全和人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地位与作用。
森林是粮库,“向森林要食物”潜力巨大。
森林自古以来就是人类食物的宝库,为人类源源不断地提供粮食、蔬菜、水果、肉类等食物资源。开发丰富多样的森林食物,可以拓宽食物生产和供给渠道,但一定要在严格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进行,决不能走“开山种粮,越种越荒”毁林造田的老路。
向森林要食物,大力发展林农结合产业,把森林建设成为“粮库”,对保障国家粮食储量具有重要作用。


林农结合模式的目标
20世纪80年代,为提高林场经济效益,林场职工集思广益想出林间套种作物的办法。用这个法子,不误苗木生产,又能有所收益,一举两得,“林农模式”由此而来。
林木采伐后,林地需要进行修养,恢复肥力,一直以来,林场实施对采伐迹地外包一年恢复策略,外包后造林成活率高、苗木生长快。

苗木栽植后 新造幼林地块实施以种代抚策略,即对新造田块间种植黄豆、小麦等农作物,既减少除草剂使用造成土壤板板结影响树木生长情况,同时树木也可以从承包户施用给农作物的化肥中获取养分,实现快速生长,科学利用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循环再生,协调发展。


林农结合模式的优势
将未及时造林的采伐迹地,种植经济价值较高的农作物,如西瓜、大豆、南瓜、红豆等,能够减少土壤中的林业病虫害侵染源,改良土壤的环境,提高肥力,促进新造林快速生长。



选择品种、树龄合适的林木丛,在遮光少的环境下林下种植棉花、小麦、绿豆、甘薯等农作物。既有利于提高土地利用率,还能减少林下杂草的生长。
通过合理的空间布局,以较低的投入,获取可观的经济效益。林农结合模式将农业科技及以往的精耕细作融为一体,结合实际情况,做到因地制宜,合理应用。
林地增值、农民增收、森林增美, 树上种“仙草”, 树下可淘金,打造多样化丰收场景,绿水青山生态价值得到有力提升。


林农结合模式的前景
林农结合模式能够实现一地多用和一年多收的状况,使土地在相应的时间里得到多样收获,发展前景非常可观。林农结合模式对于森林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首先,有助于提高森林公园的经济收益,激发自我生产的积极性;其次,有助于实现森林特色林下农产品商品化经营;此外,发展林农结合模式有助于形成典型示范,推动技术发展,促进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建设。




以林为主,林农结合
以短养长,全面发展
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实现了共赢

这里还没有新评论





我也是有底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