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无锡为何南下,双湾如何对话
奔流财经社
2021-11-12

在一个从夏天真正变成秋天的时刻里,无锡南下了。


从10月13日到15日,无锡在深圳举办了一系列经贸科技招商活动,聚焦现代产业、科创、金融赋能、文旅等产业,打出“太湖湾科创带”王牌的无锡,在和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共谋发展中深情相拥。


这个活动声势浩大,也带来了很多的亮点、第一:


它是迄今为止无锡与大湾区之间举办的嘉宾层次最高、覆盖范围最广、合作成果最多的一次盛会,来自世界500强、知名央企、行业领军企业、民营高科技企业、高校科研机构、金融机构和商协会的500余位客商出席;


会议期间,无锡与粤港澳大湾区跨国公司、上市公司、龙头企业、金融机构、大院大所深入对接,促成签约项目达140个,投资总额约1254亿元


大会期间,无锡第一次在深圳开展以科技合作为主题的交流会,来自大湾区教育界、科技界、企业界的大咖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无锡与大湾区未来科技创新合作的发展方向和重点抓手;


无锡和香港城市大学签约共建香港城市大学太湖湾科技创新中心,这是无锡首次与香港院校开展市校合作


2021深圳“无锡文化旅游周”启幕,这是无锡首次在深圳举办文化旅游周活动,无锡派发了一堆“大礼包”,“无锡请深圳人免费去旅游”冲上了当天的微博热搜榜;


无锡与深圳证券交易所签约共建的深交所无锡基地正式揭牌


建设无锡港澳青年人才创新创业基地,为港澳青年人才提供高质量的创业空间;


还有市委书记杜小刚与澳门特区立法会议员、澳门科技协进会会长崔世平“临时起意”的会谈、密集考察区域龙头企业……


这一切,不仅声势浩大,而且涵盖面广、意义深远,早已不是一般的招商推介会套路。


更不用说,这次无锡还埋下了这么几颗极有潜力的种子:


在会议期间,无锡发布了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创新合作(无锡)试验区


这个试验区定位相当之高,按照规划,它要推动建立“长三角与大湾区对话机制”,在两个区域内寻找有代表性的城市、园区等作为长三角与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创新合作的桥头堡,探索打破行政藩篱、深化跨区域合作的机制,为区域间城市合作蹚出新路。


这个试验区落在无锡,可以说无锡肩负的使命十分重大。


以及,无锡—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科技联络处以及无锡(深圳)九大科创平台也一并亮相。其中,无锡(深圳)九大科创平台均为无锡下辖县区在深圳设立的“科创飞地”。


这些“科创飞地”非常值得一提,我认真研究了之后发现,它们远远不是当年办事处的概念,而是一种“研发孵化在外地、产业化在本地”的新模式探索者,有意思的是,这些“科创飞地”一样能获得无锡市一级的产业和人才政策支持,同时针对自身的产业特色,培育孵化企业,将无锡与粤港澳大湾区的资源与企业有效连接起来。


这是一种真正的“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也是无锡当年“星期天工程师”柔性引才精神的一种再现和焕新。


可以说,无锡的这次“金秋南下”,影响非常大,不仅从市级到省级、中央媒体普遍报道,也吸引了香港大公报、澳门日报的关注,称之为“无锡旋风”也不为过。


记得去年,南风窗曾经做过一篇调查报道,在长三角的非直辖市之中,最像深圳的是哪个城市?


结果,不是杭州、苏州,而是无锡。


这两座城市在产业、治理等方面,都有着很多相似之处。


比如这两个城市现在都拥有自己的航空公司:深圳航空和苏南瑞丽,比如很高的人均GDP,很高的科技贡献率,活跃的民营经济特别是大量的中小创新企业,以及在一些领域内傲然崛起的龙头企业。以及在一些产业上,深圳和无锡也有着很高的互补性。


比如物联网,我一位朋友告诉我,深圳有着极为丰富的物联网前端制造企业,而无锡的优势在于后端的应用场景,如果两个城市联手,在这个领域内很有可能催生出更多的爆发式增长企业。


过去,无锡被称为“小上海”,但很明显,上海是另一个维度的城市,无锡永远也成不了上海,但无锡是不是可以成为“长三角的深圳”呢?


从这个意义上说,无锡的这次南下,不仅是一场融入,也是一次和深圳的重新对标,通过对标从而实现更高水准的融入。


我们可以看下粤港澳大湾区的格局,这个区域拥有香港、澳门、广州、深圳等城市,其中香港是金融中心,深圳是科创中心,广州是经贸中心,澳门是休闲中心,两种制度、三种货币,区域互补性强,与国际市场对接紧密,创新生态完善。


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主要集中于以电子信息、数字产业、家用电器、医药健康、先进制造等领域,终端产品多,头部企业综合实力强,风险投资发育较好,创新创业环境十分优良。


而长三角地区的优势产业主要集中于先进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数字经济等领域,中间品多,技术工艺实力强、配套体系和能力更具优势,专家早就分析过,两个区域在产业创新链上合作发展,将更加有利于合作建设全国重要创新策源地,打造若干世界级产业集群。


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的合作,无锡是有当“开路先锋”的勇气的。这不仅是因为多年来无锡与粤港澳地区的合作基础——仅举一个小例子,无锡苏南硕放机场直飞深圳的航班之密集,是国内罕见的——更重要的是,无锡这座城市的工商精神和眼界格局,是能突破一些“先天条件”的束缚,是能在大湾区,在世界发展的前沿,实现“太湖湾”和“大湾区”之间对话、交融的。


前面提到的无锡在深圳建的“科创飞地”,就是一个很好的抓手。因为在我看来,新的科创体系正在重构、形成,这个体系的核心,是“人”,这个体系的支撑,是“新载体”。


“科创飞地”不仅是“科技情报站”,还是链接大湾区创新资源的重要节点,是人才和项目的“第一触点”,同时,也是无锡城市品牌的“形象大使”,我们建议,围绕这九大“科创飞地”,要引入更多大湾区的媒体资源、智库资源,真正打造一个属于无锡的“大湾区科创合作伙伴生态系统”。


当然,无锡未来面临的挑战和困难也不少。


但谁没有经历过挑战呢?深圳就容易吗?


深圳召开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的时候,总书记对深圳40年发展进行了高度的概括:经济特区的沧桑巨变,是一代又一代特区建设者拼搏奋斗干出来的。无论是当年,还是现在,深圳的很多改革与创新,都是在无数张面孔的注视下,一点一点推敲出来的。


后来那首脍炙人口的歌里,春天的故事被简化成了“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其实当时老人画了4个圈,但最终脱颖而出的,却只有深圳。


都是眼皮子底下出的成绩。没有秘诀,没有内幕,如果说真的有,那真的就是人的一种精神。


我们喜欢说故事。当年深圳刚刚起步,条件很差,千里迢迢从全国各地到深圳打拼,想家时给家里打个电话都困难,这成为了南下深圳创业者们的切肤之痛。


作为特区中的特区,蛇口也缺通信。为了让来深圳的人能给家里打电话,就必须建设微波通信站,铺设专线电话。但在当时的体制下,邮电通信是国家专管专控统一安排的行业,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地方单独申请铺电话。为了“打电话”这个事,改革开放的传奇人物袁庚亲自拎包去北京“跑部”,几经周折终于拿到批复,又花好几百万美元进口设备,最后终于在最短时间内满足了整个蛇口工业区的通信需要。


每当想家时,都能从电话里感受到家的温暖,这就是最朴素的激发方式。最朴素,也最有力。


对于一没资源二缺基础的深圳而言,能发展到今天,来自全国各地的人才与不断涌现的高新技术企业是最重要的因素。对无锡也是这样,一百多年前,无锡并不出产多少小麦和棉花,但在荣氏兄弟的手里,就是搞出了“面粉大王”和“棉纱大王”,你说靠的是什么?


这些年来,无锡始终不渝推进“产业强市”,产业转型升级的成绩有目共睹,尤其是集成电路、物联网、生物医药、新能源等产业更是在全国独树一帜;打出“太湖湾科创带”这张先手牌后,科创引领、产融结合的特征更加显著。


充分利用当前无锡在产业和科创方面的独有优势,作为开路先锋深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无锡不能仅靠“术”,更需要靠“道”。


此前,“上海观察”的记者注意到,细读无锡市委书记杜小刚在无锡市第十四次党代会上的报告,发现全文提及“国际”达35次——这种频率,远超大多数江苏城市。


在谈及无锡发展存在的问题时,杜小刚也直言不讳,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还不到位,干部推进现代化国际化的能力素质有待提高,运用创新思维、法治手段、市场机制解决问题的能力还不强。此外,自主创新能力亟待提高,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任重道远……


无锡人的自省意识是非常强的。


这个城市从来低调而务实。此刻,它正温和而坚定地走向自己的目标,科创的希望正像郊野的星星一样在彼此呼应闪耀。太湖湾,大湾区,遥相对望,秋风回响。



(奔流财经社 刘纯)


盘点前三季度无锡经济,一股新风只争朝夕
奔流财经社
无锡为何南下,双湾如何对话
奔流财经社
这个全国人均GDP最高的城市要这么做碳中和
奔流财经社
谈村人已经过上了人人羡慕的生活
奔流财经社
常州疫情,没听到骂声
奔流财经社
拿着最好的一张科创牌,这次滨湖怎么打
奔流财经社
精选评论

我也是有底线的

这里还没有新评论

发表观点,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