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日报一篇文章火遍全网了。
杭州日报公众号的标题是《杭州男子从殡仪馆打来电话:能不能写写我们的天才儿子》。
仔细翻了一下我的朋友圈,不同职业不同圈层的人都在转这篇文章。他们的点评角度多有不同,但有一点是一样的:
他们都被这篇文章打动了。
简单介绍一下这个故事。
一位85岁的老父亲在自己去世前,向世人讲述自己的天才儿子金晓宇命运多舛的人生。
金晓宇自小左眼残疾,长大后患有躁狂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但他异常聪慧,在外语方面尤其有天赋,曾经看完了浙江图书馆里的所有外语小说,高中辍学,仅凭着几个月的补习考上了杭大外语系,但最终因抑郁症发作还是回到了家。
从1992年开始,几乎每年金晓宇都会因疾病发作而被送进精神病院。
直到8年后,母亲曹美藻去南大开同学会,当得知她儿子因病没有工作,有同学提议,是不是可以让金晓宇在家做翻译。
这对于出版社来说是一次冒险,但对于金晓宇来说,是幸运之神向他打开了大门。
金晓宇翻译的第一本书是美国女作家安德烈娅·巴雷特的《船热》,从此后,他以每年两本书的速度,在十年时间里翻译了22本书。最近一本译著是德国作家本雅明的《书信集》,煌煌53万字。
他翻译的绝大多数外文作品,并非畅销爆款,甚至,有些非常小众。
但杭州日报的这篇文章问世后,一夜之间,这位生活在杭州,很少被人知晓的译者,突然从沉默的隐形人状态,浮出水面。
“喔,原来,我读过的这些书,是他翻译的!”
▲金晓宇翻译的《船热》在豆瓣评分高达8.5分
金晓宇是1972年生,今年已经50岁了。讲述故事的父亲金性勇说,除了南大,翻译界没人知道金晓宇是谁,社会上没人知道我儿子到底付出了多少心血。
之所以要讲,是因为老伴去世,在殡仪馆处理后事时,他觉得他年事已高,如果再不讲,恐怕没人知道儿子的事了。
命运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
金晓宇的人生,更准确地说,是这个家庭的经历,直抵人心,让人有同感,更感觉到人世间的温暖。
它让我们想到我们自己父母一生的劳碌,想到我们每个人遭遇的一些不幸和我们自己的抗争,想到人内心深处不灭的骄傲和火焰。
当然,一定还有人看到了更多细节与内涵,触动了自己的共鸣,引发了无尽的感慨。也有读者说,这个故事的背后,是一个老派知识分子最后的尊严和体面。
一篇文章引爆全网,并非刻意动作,没有任何推广,靠着读者自发转发,《我们的天才儿子》一文在杭州日报新闻客户端阅读量、杭报微博阅读量、官方微信阅读量均破千万……连带着金晓宇翻译的书销量也高了起来。
更重要的,这个故事已经被网友称为杭州版的《美丽心灵》,已经有好几家公司想要把它拍成电影。
作为媒体来说,有自己的职业病,看到这样一则优秀的传播案例后,感动之余的下意识反应是,这居然是一家党报写出来的爆款,一般在我们理解上,能出这样作品的大多是擅长写人物报道的杂志周刊,或者是像“新世相”这样的大号。
这家报纸怎么能写出这么好的文章?
一位媒体人是这么说的:
「杭州日报是我的老东家,我在那里工作了九年多时间。这篇文章刷屏后,有人来问,这家报纸怎么能写出这么好的文章。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包括《倾听·人生》在内的杭报副刊,一直以来就是杭报的品牌栏目,在浙江乃至全国都有影响。在杭报内部,副刊部也是记者心向往之的“人文”高地。他们出现这篇佳作,并非偶然。」
一张城市党报,每周拿出一个整版,记录小人物的故事,去实地采访,以“口述实录”的方式记录细节。这样的栏目,一做就做了二十二年。
20多年里,“倾听”写过在故宫默默修钟表四十年的工匠、网络经济的爆款推手、情系良渚文化的七旬老人……1000多个真实的人生,让这个栏目有了大批的追随者。
去年是《杭州日报》创刊65周年报庆,杭州日报专门出了一本书,“倾听·人生”20周年精选集,收录了56个故事,是从“倾听·人生”开办二十年来刊发的近千篇稿件中精选出的。这些参差百态的故事,也是一个时代前行的珍贵记忆。
我们已经下单了一本,也向我们的读者们隆重推荐。
这次的报道,让我们想到之前姑苏晚报的那篇《待无恙,君再来,访苏州,探江南》,一样都是用一篇报道,不动声色地引起一波城市宣传的热潮。
“杭州天才”这篇文章的出现,对杭州来说堪称2022年的第一场及时雨。
大家对于杭州的印象以前也不差,上有天堂,下有西湖美景,但去年开始,阿里被罚后突然引起了一波“唱衰杭州”的舆论。
要承认一点,这次“杭州天才”的出圈,一定程度上为杭州这座城市人文形象扳回了分数。
现在很多城市做宣传,更愿意花大几千万投放宣传片,但忽略了真正一篇好内容的力量。
即使是在今天,好故事仍然是稀缺资源,仍然是硬通货。
▲分享朋友圈一位媒体同行的观点
在当下流行快餐化阅读,并且短视频新媒体不断冲击眼球的时代,许多人会说,没人愿意读报纸了,也没人原意看长篇幅的深度文章了。
但实际上真的是这样吗?不是传统的长篇幅的内容没人看,是内容做得不够好所以没人看。网络时代,还是有千千万万的读者在为一篇有温度的文字报道打call。
杭州日报的这篇文章,抵得上5000万的广告。
但是,就算不做广告又怎样呢?过去几十年来,杭州和那些热爱这座城市、并为这座城市奋斗的人,走出了属于杭州的一条独特道路。未来的杭州,还会像所有坚韧且心怀希望的人一样,坚定地走下去。
(原创 刘纯 王歆怡 奔流财经社)
参考材料:
《“天才儿子”金晓宇的故事,写尽了命运的凄凉和人性的温暖》,冰川思享号
这里还没有新评论
我也是有底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