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印发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引发关注。今年秋季学期,各学校将增设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平均每周不少于1个课时。
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劳动教育被重视的同时,也意味着“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成长目标在新时代下被赋予了更丰盈的内涵。“双减”背景下,劳动教育应如何开展?记者走访了全省多所学校,和老师、学生、家长面对面交流,听听他们对“劳动课”的想法。
迭代升级
劳动教育有了更多内涵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以丰富开放的劳动项目为载体,重点是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
各年级孩子主要学哪些内容呢?记者发现,劳动课程内容共设置了十个任务群。学校可结合实际,在不同学段自主选择任务群学习数量。比如,1—2年级的孩子要参与择菜、洗菜等简单的家庭烹饪劳动;3—4年级的孩子要能正确使用吹风机、吸尘器等1—2种家庭常用小电器,正确使用厨房小家电参与家庭烹饪劳动,如用电饭煲煮饭;5—6年级的学生可选择三维打印技术等1—2项新技术,初步进行劳动体验与技术应用,熟悉其主要功能及简单的使用方法;7—9年级的学生可以用螺丝刀、扳手等工具对家用电器进行简单的拆卸、清理、维修等,如空调滤网的清洗。
从学习内容可以看出,我国的劳动教育一直在更新迭代。相比于20世纪70年代的上山、挖草、除草,80年代的打扫操场、捡煤渣,以及90年代的出黑板报、植树等,现在的劳动教育,动手和动脑的社会分工更加明显,管理劳动、科技劳动等脑力劳动越来越重要。劳动教育的目的不再仅仅局限于劳动表面,而是更加注意引导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激发学生劳动实践的兴趣,挖掘并发展自我潜能。
实践探索
在动手中感悟美好与成长
5月13日,南京市中山小学的学生们系上围裙,戴上厨师帽,洗手做羹汤。尽管煎炒烹炸的动作还不是那么熟练,但一个个忙起来也是有模有样的。不到两个小时,各种美食就带着香气出锅了。
看看这些富有诗意的菜名:“莲宝齐心”——银耳莲子羹、“白玉清莲”——玉米排骨莲子汤、“合荷小炒”——荷兰豆炒肉片……“合荷小炒”的“大厨”李正阳同学告诉记者:“‘合’是合作的意思,‘荷’是指做菜用的荷兰豆。这和我们学校的‘荷文化’息息相关。”近年来,中山小学坚持以劳动育人,提出“用劳动创造孩子童年里最美的画卷”,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和学校文化,开展个性化劳动教育。
五月以来,无锡不少学校也纷纷开展形式多样的劳动教育活动。无锡市江南中学开展植物种植活动,通过传授学生种植知识及技能,锻炼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无锡市南湖小学通过场域、课程、活动、评价等途径,开展富有校本特色的劳动教育,培养“坚毅担责”“勤劳诚实”“合作智慧”的南湖“小彩蝶”;无锡市第一女子中学将思政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学生们以广袤的田野为课堂,体验收割、脱粒、舂米、磨粉等农耕活动劳动课程。
家校合作
适度保护+适量放手
在中山小学的活动中,五年级的任凯麒非常害怕做饭被油溅到,妈妈为了鼓励他,手写了一封信给他加油:“妈妈平时做饭也会怕被油溅到,但我们注意点就行了。儿子,别怕!妈妈与你同在。”通过劳动活动,任凯麒妈妈看到了儿子身上的变化,非常欣慰:“动手能力变强了,更懂事了,学会主动帮我们分担家务了。”
扬州市民蔡先生家里有两个孩子,一个读初中,另一个读小学,蔡先生告诉记者:“大儿子学习成绩挺好,就是不会做家务,让人头疼。现在小女儿的动手能力可以从小培养,我们家长要配合好学校,让孩子从小就有劳动意识。”
有专家建议家长,劳动教育需要“家校合作”,家长要学会适度保护、适量放手。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要鼓励孩子进行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引导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如叠被子、洗碗、洗衣服、做饭等。
据了解,《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出台后,江苏也将按照新标准,结合地区、学校、家庭各方实际情况,进一步细化方案,把劳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让孩子们在劳动中提升综合素质与能力。
记者:鲁冬妮
这里还没有新评论
我也是有底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