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常州起势
奔流财经社
2021-09-28

前几天,常州召开了党代会。


在解读无锡党代会的时候,我就说过,作为五年一次、对全域发展的系统总结和谋划,党代会的报告是城市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政治文本,值得花时间去好好体会一下。


在解读这个报告之前,让我们先问一个问题:


常州目前是一个怎样的格局?


常州和苏州、无锡并称为“苏锡常”,共同组成了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发展的骄傲。但在经济总量上,常州近年来和苏州、无锡的差距明显。在苏锡两市早已进入“万亿俱乐部”的情况下,常州还在向8000亿元冲刺。


甚至,长江以北的南通市,也于2020年先常州一步,迈入了“万亿俱乐部”。


在大苏南这个朋友圈里,常州可能是有一种“总量焦虑”,或者叫“GDP焦虑”的。


这种“焦虑”,可以说是出现已久了。进入2010年以后,传统产业的转型困境一度制约了常州的发展。邹区灯具城、横林地板城、夏溪花木基地等都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新产品跟进不足,互联网对传统贸易的冲击,令企业倍感压力。


常州位于沪宁线的中间位置,没有强有力的经济中心辐射,没有足够的江岸,没有众多科研机构和院校作为支撑,先天的不足,使得常州的发展比沪宁线其他城市尤显艰难。


GDP的焦虑,只不过是所有这些现象的一种总结。


如何克服这种“焦虑”?


这次党代会报告给出了一字诀的答案:


何谓“势”?就是既看常州的过去,也看常州的现在,更站在高处去谋划常州的未来。


其实过去的五年,常州发展并不差。


常州顶住了经济下行的压力、新冠疫情的冲击、安全环保的考验,办成了一系列大事难事。光就交通来说,常泰长江大桥、南沿江城际铁路、苏锡常南部高速等重大基础设施开工建设,常宜高速、溧高高速建成,轨道交通1号线和2号线通车,圆了常州人民多年的“地铁梦”。


常州率先启动国家职教高地示范城市建设,成为全国首批、全省唯一的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


在常州最擅长的制造业领域,常州隐形冠军有200多家,中国工业大奖、工业强基工程项目、制造业单项冠军数量均列全国地级市第一。


但常州的短板依然存在。常州现在最需要的,就是进一步解放思想、统一思想,围绕“建设什么样的常州”和“怎样建设常州”,在前瞻性思考中战略性布局。


要看到,现在,常州的坐标变了。


因为我们可以看到,地处长三角交汇点的常州,有着天然的“一点居中、两带联动、十字交叉、米字交汇”的区位优势,牵动着沪苏浙皖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城市群。站上国家战略的风口,3 小时通达全国重要城市、2 小时通行全省、1 小时畅行都市圈。一座承东启西、连南接北,串联苏南、浙北、皖南区域联动发展的长三角中轴枢纽城市呼之欲出。


要看到,现在,常州发展的势能变了。


中国正在打造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城市竞争重归产业主赛道。常州制造业规模大、门类全、韧性好、开放程度高,用市委书记陈金虎在党代会报告中的话来说:过去我们靠制造业赢得了“工业明星城市”称号,未来仍然要靠产业重振雄风,再创城市辉煌!


现在,常州有了自己新的城市定位:


国际化智造名城、长三角中轴枢纽


(上海大都市圈与南京都市圈的中间点上,常州区位逐渐被人注意。而纵观江苏,中轴上也缺乏一个支点。这几年,支持常州中轴崛起的战略的声音越发响亮)


现在,常州也有了自己的新的发展战略:


“532”发展战略


加快建设长三角交通中轴、创新中轴、产业中轴、生态中轴、文旅中轴,高标准打造长三角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现代物流中心、休闲度假中心,不断提升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统筹发展和安全示范区建设水平。


党代会报告中也体现出了常州的“温度”:


报告中说,“532”发展战略把“人”作为最核心、最重要、最积极的因素,推进一批重大产业项目、民生项目,解决一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让每一位有梦想、敢拼搏、勇创业的常州人都能实现自身价值、成就精彩人生,在龙城大地上汇聚起现代化建设的磅礴伟力。


全面起势,乘势而上。驭势者赢,“势”在人为。既善于积势蓄势谋势,又努力取势起势兴势。


目前常州面临的历史时期,这份党代会报告是这么说的——


是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攻坚期、转型创新的加速期、能级提升的突破期、城乡一体的融合期,更是由量变到质变的势能正加速积聚期。


不管是判断还是战略,总的来说,我觉得在提出这个“势”后,常州这个城市反而不急了。


因为保持定力,是破解所有焦虑最好的手段。


比如,这次常州党代会报告说,今后五年内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万亿元,相当于定了一个调,GDP破万亿?不急,五年时间定定心心慢慢来


我先聚势。


但是,另外一方面常州的布置可谓是紧锣密鼓:


未来五年内常州基础设施建设要完成投资2000亿元以上,实现3小时通达全国重要城市、2小时通行全省、1小时畅行都市圈。


建成南沿江城际铁路、常泰铁路,尽早开工建设镇宣铁路、盐宜铁路、苏锡常城际铁路及西延线、轨道交通5号线6号线,形成“三纵四横”的高铁网和“三主五辅”铁路客运枢纽,实现各辖市区均通达高铁


非常明确地提出:2024年建成常泰长江大桥,打通南北向交通纵轴,到2025年,基本形成高能级的物流枢纽网络,成为长三角现代物流中心。


特别是常州南站,未来将是常泰铁路、苏锡常城际、地铁5号线和未来多条轨道交通的换乘交汇点,党代会报告中这样强调:


要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江南特色,高标准高质量建设,把常州南站打造成为长三角中轴枢纽的“第一门户”和城市“中央车站”。


在这次党代会上,官方也明确宣布了未来五年常州城市空间拓展的重点方向,包括三个方面:1、老城厢复兴;2、高铁新城建设;3、两湖创新区发展


天宁钟楼区共同着力老城厢复兴和焕新,新北建好高铁新城,武进金坛共同推动两湖创新区发展。


关于两湖创新区的发展,官方用了如下一段话去描述:


它承载着常州的未来和希望”,光是这句话,就让人心潮澎湃。关于两湖创新区的落实,官方的态度是:举全市之力专班推进。


而“五年成形、十年成势、十五年成城”,这是官方给出的两湖创新区时间节点。


你看,一般我们都说“五年成形,十年成城”,常州对两湖创新区的期待又多给了五年时间,什么意思?还是不要急,既然要做,就做成精品!


如果说,高铁新城的发展,是承担中轴支点,跨江融合的外联使命;那两湖创新区的发展,承担的更多是区域融合,是内部创新的发展内核。


从武进的高新园到金坛的经济开发区,常州的产业创新高地多聚集于这些区域。“科产城人”融合发展,是现代化常州的必经之路,也是撬动常州跨进千亿俱乐部的一个重要支点。


这种区域格局的重塑,也是一种“”。


为了把这个“势”托起来,常州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我从党代会报告中摘取了一些精华:


★2025年全市高企突破8000家

★到2025年“专精特新”示范企业达300家以上

★五年引进顶尖人才(团队)50个、领军型创新创业人才2000名

★加快建设长三角青年创新创业港,建成人才公寓10万套以上

★建设一批科创综合体和科创社区

★打造年轻人创新创业最向往的城市,五年引进各类人才50万人以上

★加快建设河海大学新校区、南航天目湖校区二期、江苏理工学院新校区、常州医学院和常州工学院二期

★加快打造“龙城金谷”,五年集聚1000家资本机构、投资100家上市公司

★五年新招引总投资100亿元或10亿美元的产业项目20个

★实施恐龙园东进战略,加快曹山未来城、中沙文旅中心月亮船等重大文旅项目建设

★推动茅山、太湖湾、天目湖等旅游度假区提档升级

★要以“常州主场”为载体,举办国际赛事、会展、论坛等重大活动……


点位有很多。


但是,聚焦产业、一定要把制造业搞好搞精的渴盼跃然纸上;以交通建设为先行,打造能级更高、支撑更强的现代化常州的雄心已经跳跃。


我认识常州一家企业,瑞声科技,1993年成立、2005年在香港上市,是常州本土培育起来的高科技企业,在全球,每3只品牌手机中就有1只手机的受话器、扬声器、马达等微型器件来自瑞声科技,而他们,原来也只是从一家生产低端声学器件的乡镇企业起步。


常州200多家隐形冠军企业,很多就是像瑞声科技这样扎根实业,默默耕耘,几十年如一日。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常州创造了中华恐龙园等一系列享誉华东的创意游乐园;创造了红星美凯龙、月星家居等享誉全国的家具连锁王国;创造了大娘水饺,丽华快餐等媲美KFC的连锁餐厅;创造了辐射华东的开发商新城地产;创造了常发、常林、新誉、九洲、百兴等实力型的全国百强民营企业……一个区域的发展,不是靠口号喊起来的,就是靠一个个企业,一个个人去打拼、去奋斗出来的。


势能积累到一定的临界点,就会喷薄而出、不可逆转。识势之后就是如何谋势驭势、借势而进,只有把优势最大程度发掘出来、展示出来、激发出来,发展才能超越别人。


变单点优势为全局胜势,一个“既有产业高原、又有创新高峰,既有青山绿水、又有净美人居,既有现代都市、又有田园诗意,既有乡愁古韵、又有文明新风”的现代化常州,渐行渐近了。


(刘纯 奔流财经社)

更多精彩文章,可搜索关注微信公众号「奔流财经社」


常州起势
奔流财经社
今天无锡身在何方,明天无锡去往何处
奔流财经社
持续擦亮“太保服务”品牌 太平洋健康险第四届客服节开幕
奔流财经社
梁溪原力觉醒,别忘了这里本就是无锡的工业之魂
奔流财经社
能耗双控,澄星停摆
奔流财经社
被双开的王立科,差点被扼杀的《人民的名义》
奔流财经社
精选评论

我也是有底线的

这里还没有新评论

发表观点,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