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无锡高新区的零碳密码
奔流财经社
2021-11-26


这段时间,我们频繁地关注无锡的零碳产业。

一方面是因为“零碳”是一块还未被市场分割的大蛋糕,另一方面,江苏作为工业强省,从实业公司到资本市场都在好奇,各区域该如何在增经济的同时让碳排放不增反降,而无锡则是一个很好的观察样本。

今年5月,江苏省首个零碳科技产业园在无锡高新区挂牌成立。太科园管理办副主任刘家祺告诉我们,未来太科园要做的就是锁定辖区内每一克“碳”的来龙去脉。

无锡高新区凭什么能成为无锡打造零碳城市的关键一子?

无锡为什么这么重视零碳城市的建设?


Part1 觉醒

故事还要从2007年说起。

十四年前的一次太湖蓝藻爆发,让无锡政府和企业深深感受到了生态反噬带来的切肤之痛。

那时,受影响最大的除了喝太湖水长大的百姓们,还有太湖沿岸的制造型企业。之后的十余年,无锡开始腾笼换鸟,从水中到陆地开始实施大规模地治理。

当时无锡的GDP总量为3858亿,高于南京的3275亿,但太湖水危机之后,随之而来的就是GDP增速连年下滑,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连续6年在江苏省内垫底。

在别的城市都在努力做加法的同时,无锡却在默默地做着减法。

无锡的绿色产业基础也就是在那时演变、积累下来的。

现在看来这是全国范围内非常早的产业结构转型了,慢慢的太湖恢复了本来面目,但是由此带来的危机是无锡经济近十年的疲软。

因为“绿经济”无锡失去了这十年,但无锡很有可能再次凭着“绿经济”一举夺魁。

如今的零碳科技产业园位于高新区太科园片区,这里当时也有很多企业搬迁。而这段历史却进一步加快了无锡高新区的产业转型——这里的产业结构和企业家的意识都能让全区更快地进入“零碳赛道”。


这里的意识是指什么?

比如,要做低碳转型有一个必经过程:传统企业实现数字化,再走向智能化,最后才能低碳化。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无锡的优势是,因为十四年前的这一跤,在这条路上它先行了一步。

这一步是十四年。

这十四年积累的智慧是以更少的资源消耗、更低的环境成本,创造更优的发展增量。



Part2 积淀

今年6月,由格林美投资建设的新能源循环经济低碳产业示范园正式开园。

格林美这家企业凭借着绿色循环经济的发展,今年实现了近20亿元的年产值。它的主营业务是把在新能源汽车上淘汰下来的动力电池,经过回收、拆解、组装等多道步骤,让废旧产品变成电动自行车上的刚需产品——锂电池,继而重新投入使用。

这个产业园开园后也将围绕动力电池的循环利用继续推进,说明高新区在着力发展含新量颇高的“三大经济”之后,又开始布局绿经济——循环经济。

在今年年初,高新区就提出要在“十四五”期间建设“6+2+X”现代产业体系,这其中就包括物联网、新能源、人工智能、氢燃料电池等与能源息息相关的产业。高新区的目的性已经很明确了,未来要重点发展“含绿量”更高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一则数据披露:2020年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分别提高到49.7%、52.5%、68.5%。

但我们发现,不管是往后看五年,还是看之前的五年,在这个产业强区的背后一直有一抹底色,是鲜绿色的。

“从‘十一五’开始,高新区每年单位GDP能耗都在下降”刘家祺告诉我们。

“十三五”期间,高新区实施了循环经济项目35个,其中30个已在2020年前全部投入使用,据估算,可以消减2.3万吨标煤,每年将减少二氧化碳排放6万吨。同时通过对全区100多家企业实施的节能改造,降低能源消耗5%以上,削减约8400吨标煤。

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无锡高新区单位GDP能耗0.205吨标准煤/万元,是全国高新区水平的40%,已经达到了发达国家先进水平。

目前,高新区已初步塑造出3条绿色产业链条:

第一条,光伏产业链条,年产值接近500亿元(作为中国光伏产业蓬勃发展的发源地,无锡高新区形成了以尚德公司为核心的龙头企业带动型光伏产业集群,初步形成包括单晶拉棒、多晶铸锭、硅片、电池、组件、光伏制造设备、辅材辅料、系统集成在内的较为完整的产业链。);

第二条,动力电池链条,年产值已突破200亿元(区内已聚集松下能源、村田新能源、三星SDI等一批日韩知名动力电池制造商。今年以来又引进LG化学正极材料项目等一批汽车动力电池材料项目,形成了正极材料、动力电池芯、电池组件组成的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布局。);

第三条,氢能源产业链条,未来争取在氢能源的技术创新应用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去年,总投资50亿元的先导集团总部大楼及半导体和燃料电池装备制造基地在高新区开工建设。今年年初,博世氢燃料电池中心已在今年初正式投入使用,燃料电池电堆等关键零部件也将在上半年实现小批量量产。)。

有这三条产业链条,再加上高新区在物联网、集成电路和信息软件方面的产业优势,共同构成了“智慧+绿色”的产业集群,这也是高新区能率先提出打造绿色产业链条的信心所在。


Part3 迈步

曾有行业人士表示,要让企业自身积极的减排降排,第一步就是灌输理念,打造良好“低碳环境”。具体来说就是在这儿的企业,看到的是周围的绿色企业,聊的是未来绿色发展。这一点显然无锡高新区已经做到了。

松下公司主要制造锂离子电池、镍氢电池,按理来说这些制造二次电池的公司应该是“能耗大户”,但松下集团在中国打造出的首家零碳工厂,就位于无锡高新区。

这是同行树立的榜样。

而在政府层面来说,也给予了肥沃的绿色土壤。

今年9月,国内首支专注于碳中和领域的风险投资基金落地无锡高新区,目标规模为100亿,今后将会通过同样在高新区落地的远景零碳数字创新中心与红杉低碳科技产业孵化中心,加快构建零碳产业体系。

同时,方舟“双碳双控”管理平台的落地,未来能够实现区域内能耗、碳耗全流程实时统计、精准跟踪和及时预警,构建企业、园区、政府数字化碳管理体系。

建园区、做示范、立平台,组基金……这些为的都是一个目的:建立良好的绿色生态。

而软环境的建立只是第一步,重要的还是对辖区内碳排放数据的掌握。

《无锡零碳科技产业园发展规划》指出,到“十四五”末,无锡零碳科技产业园要力争引进各类科技企业1000家以上,打造一个核心区,9个低碳产业园区(软件园、微纳园等),2个低碳社区(国际社区、新安社区)。要求“十四五”期间,无锡零碳科技产业园“瞄准五大定位,实施五大工程,实现五倍增计划”,持续推动绿色技术供给、构建绿色产业体系。

依照规划要求,目前产业园做的第一步是为辖区内企业编制低碳产业图谱,摸排低碳产业家底。

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没有先例。

产业园区面对的是一张碳排放源分布广、原始数据追溯困难的“碳地图”。

刘家祺介绍,零碳科技产业园目前做的第一步尝试是对24平方公里的太湖湾科创城区域进行数据采集,再结合科创城未来发展的要求,测算出什么时候可以达到碳达峰。

目前,科技园成立半年,已经对科创城片区的碳排放情况做了摸底排查,下一年要做的就是深入辖区内的企业进行数据摸排,并对采集的数据进行验证。

未来,随着方舟“双碳双控”管理平台的落地,政府、园区和企业的能耗及碳排放数据可以打通,实现碳数据、碳指标以及能耗数据指标的统一管理,企业也可以一键采购绿电、绿证,连接碳市场,并结合能源管理降耗减碳,实现碳中和闭环。

从无锡在全国率先提出打造“零碳城市”,到江苏省首个零碳科技产业园落地无锡高新区……在如今碳达峰、碳中和成为国家、政府、资本共同追逐的“曙光产业”的今天,每一个“率先”、“首个”、“力争”都代表着雄心与勇气。

而无锡高新区,已经坐上了由新能源、物联网这些明星产业组成的绿色快车,通往绿意盎然的康庄大道。




(奔流财经社 王歆怡)


对话昆山杜克大学张俊杰教授:迈入“零碳赛道”,就是迈入无人区
奔流财经社
无锡高新区的零碳密码
奔流财经社
迟力峰,苏州大学第九位院士的故事
奔流财经社
宁波、青岛和无锡:三座城之间的较量
奔流财经社
向“招商护商之城”进发,无锡靠什么?
奔流财经社
太湖湾科创带上,有这样一个宝藏园区
奔流财经社
精选评论

我也是有底线的

这里还没有新评论

发表观点,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