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汇跑赛事李长征:解决一万件事,促成一场赛事
奔流财经社
2021-12-03

11月25日早上8点,一条赛讯在汇跑赛事的公众号定时推出——关于取消2021蠡湖半马的通知。


7分钟后,汇跑赛事创始人李长征拿起手机转发这条通知,「取消」短短两个字说明。结束不平静的一天后,李长征在家门口的公园里跑了9公里,并在社交平台晒出战绩,说道:“感恩跑步”。


当天,是一年一度的感恩节,离奔流财经社对话李长征已经过去了一个月的时间。

▲在无锡马拉松体验中心,我们与李长征进行了对话

2016年,一场在秋日江南的环蠡湖奔跑赛事在无锡诞生,首次举办便被评为中国田径协会「最美赛道特色赛事」和「铜牌赛事」。短短3年内,蠡湖半马成为国内最年轻的半程马拉松「金牌赛事」。


蠡湖半马只是汇跑赛事孕育的众多赛事之一,如今TNF100、西安马拉松等已经成为了国内外跑友竞相关注的热门IP。但真正让「汇跑赛事」一炮而红的,是他们运营的第一个赛事——无锡马拉松。


2014年,汇跑赛事在无锡打造出了全省首个全马赛事。


在马拉松赛事还没成为资本青睐的香饽饽时,「最美樱花赛道」成为当年全马赛事的C位,一场与春天的赛跑在跑者圈中迅速蔓延开来,短短几年,无锡马拉松成为国内跑者交口称赞的口碑赛事。


比起北京马拉松、上海马拉松,无锡马拉松起步不算早。2014年是锡马“诞生”的第一年,但与众多竞品赛事比拼的赛道上,无锡马拉松成功实现弯道超车,成为了国内最佳赛事IP的缔造者——它成了一个标杆,不用去担心票房和赛事传播,口口相传的跑友就是他们最好的广告。


成功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把汇跑赛事的成功浓缩成一种精神,我们看到了一个不断求新的追梦人。


PART 1|壹 南下经商,借巧合


「一个爱跑步的商人选择在无锡举办马拉松,第二年,该赛事爆火。」


这句话中包含了三个巧合。


第一个巧合,一个爱跑步的商人。


如今的李长征,瘦瘦高高,183的大高个体重73公斤,身材标准。但是在创业前,李长征是个标准的北方壮汉。


由于在北京从事餐饮行业,一天多餐的饮食习惯,让迈入而立之年的李长征体重一度飙升至90公斤。身体机能的不断下降让这个中年人开始养成了健身的习惯,同时也让他发现了运动的魅力。慢慢的,他从一名业余跑者转变为马拉松赛事里的常客。


但那时候,跑步这项运动还未成为流行,李长征回忆到十几年前在奥森公园跑步的景况:跑一圈10公里遇不到一个人。

但就像一个尝试跑步的人最后可能站上马拉松赛道一样,发现长跑魅力的不止李长征一个。


随着越来越多的都市人开始推崇健康生活,李长征感觉到了奥森公园发生的变化——跑步的时候开始人挨着人,大家甚至开始穿上了专业的运动服装。


这个时候,敏锐的商人闻到了商机。“这些跑步人群中必定会有赛事的需求,毕竟跑步是一项体育项目。”


对于选择无锡,是第二个巧合。


2014年10月,国务院46号文件《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出台。该文件的出台被众多体育产业从业人员、专家学者认为是中国体育产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文件明确指出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把体育产业作为绿色、朝阳产业扶持。


但李长征并不能未卜先知。在铁了心要做体育产业后,2013年,他和同样一帮爱跑步的人一起,成立了汇跑公司。


当时,利好的政策并没有出台,所有大型赛事要获得国家体育总局的批文才能举办,而层层审批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


这时候,无锡成为了一道桥梁,连接起这个追梦人与其未完成的体育理想。


2012年无锡环太湖国际马拉松赛在新吴区开赛,根据规定,只要当地政府举办过大型赛事,就不需要再二次进行立项审批。同时,当年无锡政府也在大力推进全民健身。


一个看似不可能的完成梦想,就要实现了。如今回忆起来,李长征这么形容当初的创业冲动:“不用想太清楚,事情想清楚了就干不成了。”


而随着上文说到的46号文件的出台,三个月后,也就是2015年初,中国田径协会也作出响应,宣布全面取消对马拉松赛事的审批,并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共同推进中国马拉松的发展。


体育产业随即乘上政策的东风,市场红利顺势而起,让马拉松这项原本在国内小众的运动迎来了现象级的热潮。


根据中国田径协会数据显示,2015年经由国家体育总局官方注册的场次达到了134场,而2014年只有51场,到了2018年,赛事场次翻了31倍,达到1581场。


赛事的火热也让马拉松赛事的“入场券”变得来之不易。2014年,北京马拉松开放了3万个报名名额,用了一天时间才报完,到了2015年报名选手翻了一倍,6万名参赛选手只能通过抽签的方式决定是否能站上跑道。


同样是那一年,各地政府和社会资本纷纷涌入这个降低门槛的新赛道,不惜成本为赛事运营和服务投入大量资金,因此不少路跑公司在此风口下成立。


直到现在,马拉松圈内还流传着这样的说法:2015年,是中国马拉松的元年。


这次机遇是第三个巧合。


在很多新人菜鸟纷纷想在体育产业分一杯羹时,汇跑赛事已经凭借第一年办赛积攒的口碑,在跑友圈赢得了一定的知名度,也因此,在它一岁之际,迎来了第一个爆发点。


PART 2|贰 赛道之上,用心思


跑马拉松最适合的温度是16℃,而适合这种温度的季节主要集中在每年的三、四月份和九、十月份,数量众多,就难免要撞车。比如2018年4月15日这一天,中国有超过42场的马拉松同时开跑。


如何在同类型的赛事中脱颖而出,李长征认为,每一次的用心,都是对跑者百分百的关心。


“绝大多数大型体育赛事,爱好者只能作为观众,而马拉松是一场全民参与的赛事。”从“观看者”到“参与者”的身份转变,这其中增加了一份沉浸式的体验感,而这份体验感成为了各赛事运营方的制胜法宝。


“我能知道无锡马拉松全长42.195公里的赛道上,哪个位置有个井盖。”李长征十分自信地表示。


熟于心,出奇招,方能制胜。


2015年,无锡马拉松爆火。其根本原因是在马拉松旋风席卷资本市场之前,有人在风口率先插下了旗帜,一时间成为众多聚光灯追随的焦点。


无锡马拉松赛道从11公里处开始,就渐渐进入最精华的部分。在勘察赛道的过程中,鼋头渚风景区十里芳堤的怀影桥吸引了李长征的注意——跑者目光穿过怀影桥,看到的是对岸是无锡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


“马拉松赛事中的很多设计都是根据现场情况设置的,这是马拉松赛事的特点。”拥有十几年跑龄的李长征,这时候更像是一个懂跑友的暖心伙伴。


李长征想在这里造一个景。


2015年3月15日,第二届无锡马拉松鸣枪开跑。穿着旗袍,打着油纸伞的江南女子在怀影桥上站定,没有才艺展示,就是冲着一路的跑者们频频微笑。


▲李长征向我们提供了几张2015年的照片

此时,阳春三月。十里芳堤一路两边有大片的樱花盛开,小桥流水,佳人袅娜,亭亭玉立,仿佛和路边绽放的樱花一同为选手加油。「人在画中跑」的意境在现场被呈现到极致。同时这幅如梦如幻的梦中景也被当天的几万名跑友流传至各个社交平台。

2015年的无锡马拉松,就在这样的创意中,名声大噪。2015年年底,无锡马拉松成功升级为中国田协的金牌赛事。


但赛道上的环节设置,只是一场赛事中需要考虑的万分之一。“办一场马拉松,大概要做一万件事。”汇跑赛事已经走过七个念头,这句话成了李长征和团队的小伙伴们常常挂在嘴边的话。


用李长征的话来说:“只有你不断把心思放在这些选手上,才会不断迸发出新的灵感。”


在专业人士看来,无锡马拉松的赛道设计得十分“标准”:前半部分为江南春色,后半部分为现代化城市建筑。李长征点出了其中深意:所有人都是刚开始的时候精力最旺盛,这时候能欣赏到鼋头渚的美,如果把美景放在赛事的后半程,美景会被忽略,此时这对于跑者来说,新的“助燃器”就是道路两旁的加油声。


在李长征眼中,马拉松赛事中没有小事,每一件事都与几万名跑者息息相关,当一件事被乘以几万次,就成了大事。


在汇跑,从来不缺创新和创意。2014年无锡鼋头渚秋季越野赛,一套利用刷手环计时的系统(NFC计时服务)首次使用,现在已经成为了国内大部分越野赛的计时标准方案;


两年后的锡马再次颠覆传统,一套按成绩分区出发的方案被确定,打破以往统一起跑点的方式,根据以往的成绩划分选手的出发区域,如今,这套机制已成为各大马拉松赛事的“行规”;


2017年,汇跑开发出人脸识别系统,解决赛事中出现的替跑现象


……


对汇跑的“码农”来说,屡次创意带来的是工作中的新刺激。一位程序员这样形容他的工作:在汇跑,最吸引我的就是团队告诉我,这事儿不好办,要不写个程序吧。


一个又一个“首次”,一次又一次“创新”,李长征和他的团队,做出的是对于整个行业的带动,甚至可以说是引领。


PART 3|叁 文化融合,入巧思


如今,马拉松赛事这块大蛋糕已经被瓜分得所剩无几。随着赛事数量的不断上升,各城市也逐渐加入了赛事资源的竞争。因为一次成功的马拉松可为当地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最直接的,能拉动当地住宿、餐饮、旅游等服务业的增长。据统计,2018年无锡马拉松为无锡当地带去了过亿的经济效益。


同时对于跑者来说,参与马拉松也不仅仅只是跑步,而是通过这三小时以上的深度旅程,让自己与这座城市进行一次深度交流的精神之旅。


汇跑赛事之所以能够不断打造出经典赛事IP,也与他一直以来所坚持的理念分不开。“城市马拉松最大的特点,是必须要跟城市的内涵深度融合,马拉松文化实际上展现的就是城市文化。”


无锡马拉松的赛道几乎涵盖了无锡最美的城市风光和最具代表性的城市现代城市建筑,途经鼋头渚风景区、江南大学、无锡市民中心、无锡大剧院等地。而进入阳春三月,鼋头渚漫天飞舞的樱花也诞生出一条马拉松最美赛道。


不仅仅是赛道设计,可以说马拉松的各个环节都让参赛者领略到这个城市的文化魅力。比如,充满樱花气息的粉背心和粉手套,就成为了锡马铁粉的标志。近两年,无锡马拉松的完赛奖牌又成为了跑友们津津乐道的“新宠”。


在2020无锡马拉松发布会现场,李长征像掏礼物一样带来了一个又一个的惊喜,那一年的奖牌,俘获了众多跑者的心。


它不仅是一块代表荣誉的纪念品,还是一件可以在手里赏玩的“工艺品”。这样一个出乎意料的设计,李长征和团队成员在工作室里折腾了整整半年。

轻轻转动奖牌一侧的摇杆,一首优美的充满金属质感的《太湖美》从齿轮里传出,顷刻间,万顷碧波、烟雨飞花,如诗如画的江南风光跨越时空,历历在目。


过了许多年,只要转动奖牌侧身的摇杆,音乐响起,选手们的记忆仿佛又回到了无锡那个落英缤纷的季节。


李长征认为,选手把代表荣誉的奖牌带回去,其实就是带走了一张城市名片。而当这些赋有意义的纪念品一旦与一座城市的历史人文精神融合在一起时,各「名片」之间独一无二的特色就凸显出来了。


经典的创意不可复制,但可以突破。今年,李长征与团队成员一起将更多的巧思放入奖牌的设计中——「3、2、1」的口令是运动员们起跑前听到的最后一个指示,也是所有人同时屏息凝神的时刻。就在今年,这一个蓄势待发的时刻被一块奖牌永久记录。


同样转动奖牌一侧的摇杆,一张张卡片随之翻动起来,30张卡片上60幅图案将来自五湖四海不同肤色、不同民族的跑者逐帧展现。

在快速翻动间,原本静止的图案变成了一部连续放映的电影,而这部电影所展现的,是跑者们熟悉的情节与画面。


最后这块奖牌被取名为《3、2、1》。也许是因为细心的设计会收到更多赋有仪式感的眷顾,2021年无锡马拉松的开跑日期就在3月21日。尽管最后因为疫情稍作了延后,但在李长征看来,这依然是冥冥之中一种动人的巧合。


如今,无锡马拉松已经走过了7个年头,每年马拉松完赛的选手都会迫不及待与手里的奖牌合影,没有完赛的选手会期待明年再来,这已经成为了选手们心照不宣的期待。同样的,一座城市也在期待一场别开生面的体育赛事为城市带来新的活力。


而作为汇跑赛事掌门人的李长征,在接过来自四面八方的掌声与赞扬声后,又将和自己的团队一起,卷入下一场头脑风暴……



(本文作者:奔流财经社 王歆怡)



汇跑赛事李长征:解决一万件事,促成一场赛事
奔流财经社
由海入湖,曹路宝主政苏州
奔流财经社
姑苏晚报这次做对了什么
奔流财经社
江苏省党代会报告中有哪些无锡元素
奔流财经社
远东控股集团发布澄清声明
奔流财经社
无锡双层巴士回归,背后不仅仅是一波回忆杀
奔流财经社
精选评论

我也是有底线的

这里还没有新评论

发表观点,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