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苏州:“独角兽”“瞪羚”企业的“新绿洲”
奔流财经社
2021-12-23

“独角兽企业”是投资界对于10亿美元以上估值,并且创办时间相对较短的公司的称谓,一般具备行业朝阳、增长速度较快等特征,是一个城市创新活力与创新生态的风向标;

 

“瞪羚企业”是指创业后跨过死亡谷,以科技创新或商业模式创新为支撑进入高成长期的中小企业,它们具有与“瞪羚”共同的特征——个头不大、跑得快、跳得高

 

“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的多寡是展现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后劲的重要指标。

 

11月25日下午,江苏“独角兽”企业暨高新区“独角兽”企业和“瞪羚”企业评估结果线上发布会在南京举行。省生产力促进中心组织高新区建设促进中心会后发布了“独角兽”企业和“瞪羚”企业评估结果,共遴选出江苏“独角兽”企业22家,江苏潜在“独角兽”企业226家,高新区“瞪羚”企业614家。

 

其中,江苏“独角兽”企业苏州上榜5家,数量位列全省第二;

潜在“独角兽”企业苏州上榜112家,数量位列全省第一;

江苏“瞪羚”企业苏州上榜292家,数量再次位列第一。

 

“独角兽”、“瞪羚”成群奔跑下的苏州,不仅经济发展后劲十足,而且潜力无穷。不难看出,未来苏州有把握成为江苏省最大的“独角兽”、“瞪羚”企业的新绿洲。

 

然而,在四五年前,情况是完全不同的。

 



PART 1


种草引马

“独角兽”城市呼唤“独角兽”企业

 

2016年中国的“独角兽”企业主要集聚在哪儿?

 

《2016年中国独角兽企业发展报告》显示,“北上深杭”是中国“独角兽”企业主要聚集地。


当时,北京(65家)、上海(26家)、杭州(12家)及深圳(12家)四市的“独角兽”企业数量之和,共占中国“独角兽”企业总数的88%。其他城市中,天津有3家,广州、武汉各有2家,宁德、贵阳、南京、青岛、苏州、香港、长沙、重庆、珠海各有1家。

 

当时的苏州尽管经济实力不弱、制造业尤其是生物行业突出,但孕育的“独角兽”企业却不多。


在中国2016年上榜的131家“独角兽”企业中,苏州只凭借信达生物制药占领一席。信达生物制药创立于2011年,估值10亿美元,当时刚刚迈过“独角兽”企业的准入门槛。

 

客观地说,当时苏州“独角兽”数量少,一方面是苏州创新企业多是制造业企业,估值无法与互联网企业相比;另一方面是苏州企业对接资本市场渠道多,许多企业在发育成为“独角兽”企业之前已经完成上市。


然而“独角兽”企业具有巨大的潜在价值,培育“独角兽”企业或许就是在培育未来的龙头企业,对于带动行业创新、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培育本土“独角兽”企业成为近年来苏州经济建设中的“重头任务”。

 

2020年9月,苏州出台了《苏州市打造“独角兽”企业发展生态圈实施意见》,提出到2022年,全市纳入“独角兽”培育库的企业力争累计达到200家以上,培育形成“独角兽”企业或经培育后上市企业15家左右,其中生物医药领域至少5家以上。

 

口号喊了出来,目标定了下来,苏州真的开始踏踏实实地为“独角兽”、“瞪羚”企业建造一片“苏州乐园”。

 

2018年度,苏州市制定《“独角兽”企业培育计划(2018~2022年)》,以研发后补助的形式对入库培育企业给予累计最高1000万元的奖励,开创国内“独角兽”企业培育奖励之先河。三年来,苏州已遴选“独角兽”培育企业129家。

 

2019年度,苏南自创区“独角兽”和“瞪羚”企业评价结果中,苏州市入选“独角兽”企业1家(全省5家)、潜在“独角兽”企业34家(全省54家)和“瞪羚”企业258家(全省396家),培育的潜在“独角兽”和“瞪羚”企业数量列全省第一


2020年度,苏州持续加大对“独角兽”企业的培育力度,仅高新区一块就推出了36项营商政策“大礼包”。其中,不仅对纳入市级“独角兽”企业培育库的企业,连续五年给予其实际发生研发费用20%的研发后补助,累计不超过1000万元,还对新建的国家级企业研发机构给予最高1000万元建设经费支持。

 

此外,在推动招才引智方面,求贤若渴的苏州更是敞开怀抱。继续拿苏州高新区来说,高新区对顶尖人才(团队)单个项目综合扶持不低于5000万元。并且对符合标准的人才(团队)发放最高1500万元的安家补贴。考虑到购房需求,高新区还为符合要求的人才在区内购买首套自住住房开通人才购房绿色通道…

 

2020年8月4日,全球第一个“胡润独角兽培育基地”在苏州落户。



在2020年苏州市“独角兽”企业发展大会上,苏州发出““独角兽”城市呼唤“独角兽”企业”的呼吁,代表姑苏大地发出了最饱含诚意的邀请,而从2018年以来,苏州也的确一步一个脚印地建好了这座为“独角兽”、“瞪羚”企业量身定制的“苏州乐园”。


宅基地已经建成,马群也随之而来,苏州的第二步就是铺设一条“黄金跑道”,让“苏州兵团”跑起来。


 


PART 2


大力扶持

铺设“硬核”科技的“苏州跑道”

 

“科学家就是苏州的“爱”,“硬核”科技都是苏州的“菜””,这句话曾是苏州媒体上流传的流行语。


“硬核”科技是苏州一直以来的“心头好”和“重头戏”。

 

近两年,苏州在科技板块深耕细作、厚积薄发,着力打造苏州的“硬科技招牌”。

 

2020年6月30日,总投资200亿元的材料科学姑苏实验室成立,并被省政府列为“江苏省实验室”。

 

2020年7月18日,苏州市生产性服务业推进大会召开,总额870亿元重点项目现场签约。

 

2020年8月14日,苏州市智能制造融合发展中心调研正式启用,进一步打响“工业互联网看苏州”品牌。

 

2020年,苏州举全市之力、汇各方之智,共同打造苏州世界级生物医药产业地标。这里集聚了56位国家级人才,209位省双创人才,283位姑苏领军人才,近5万名创新人才。在市级以上领军人才中,生物医药产业人才占比达24.2%。

 

2020年4月25日,苏州生物医药发展大会召开,使国内外目光再度聚焦苏州。

 

2020年5月12日,迈胜质子医疗产业化项目落户苏州昆山。

 

生物医药,成为了苏州的“一号产业”,苏州“中国药谷”的品牌立住了。

 

苏州生物医药“十年磨一剑”,持续多年保持快速增长,竞争力跃居全国首位,成功入选首批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成为苏州市“独角兽”企业不断涌现的重点领域。苏州39家潜在“独角兽”企业,有20家赛道在创新药与医疗器械,这离不开苏州多年来对生物医药行业的倾力建设。


同时,苏州在新兴科技产业上的布局也称得上大刀阔斧。

 

今年4月,苏州就一把抓住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提前布局发展航空航天产业,78个项目签约落地,力争到2023年,集聚相关企业超500家,营业收入达到600亿元。

 

近年来,苏州还不断引入互联网产业,多家大厂的研发中心落地苏州。华为“六中心”落户工业园区、微软二期再度签约园区、京东研发中心去了相城高铁新城、阿里和腾讯百亿项目落户高新区、360签约吴中太湖新城......



苏州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纳米技术应用等先导产业,以及10大制造业集群,都呼唤着“独角兽”企业在各自领域彰显强大的标杆实力,形成创新高原上的一座座高峰。




PART 3


相信未来:

成就同频共振的“桃源胜境”

 

三年磨剑,不负众望,如今的苏州在潜在“独角兽”企业和“瞪羚”企业的数量上,已经能在江苏省内称霸。


根据2021年6月29日长城战略咨询发布的《2021年中国潜在“独角兽”企业研究报告》显示,苏州潜在独角兽企业总数达到39家,已经超越深圳、广州两个一线城市,并且力压杭州,紧追北京、上海,排在全国第三,成就了“二线收割一线”的“独角兽”神话。



今天的苏州致力于涵养一个能够供“独角兽”企业茁壮成长的“桃源胜境”,以成为“独角兽”、“瞪羚”企业的最佳拍档和最强助力为目标和使命。

 

经济支持上,苏州在综合运用信贷、保险、贴息、创投等方面,为更多的“独角兽”和准“独角兽”提供备料,最大限度化解科技创新研发的高风险,为“独角兽”企业成长再增一份保障。

 

政策保障上,苏州在已有政策基础上持续“加码”,全力打造“独角兽”企业培育计划2.0版。大力实施产业用地更新“双百”行动,对“独角兽”企业和培育企业新建、扩建项目上予以政策倾斜和优先保障;加大招商引资奖励力度,对引进“独角兽”潜力项目、市级以上“独角兽”培育企业,特别是平台型企业,对主要引荐者和贡献者给予奖励;实施万名高端人才集聚计划,对“独角兽”企业引进的顶尖人才团队,按“一事一议”原则给予量身定制的特殊支持。

 

共同联动上,市委市政府成立苏州市“独角兽”企业培育工作领导小组,定期研究企业发展情况,协调解决企业矛盾困难。构建从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培育企业、“专精特新”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到“独角兽”企业的成长培育机制,强化产学研合作,推动更多原创技术、先进成果来苏转化。强化市域一体化,全面构建起上下联动、板块配套、部门协作的培育体系,充分发挥政策、平台、资源等叠加效应,争取在优势产业中培育出更多“独角兽”企业。

 

苏州为培育“独角兽”亮出了苏州方案,这片开放包容的厚土持续释放对外开放的“强磁场”。让我们期待,姑苏大地在未来不仅成为“独角兽”、“瞪羚”企业的新绿洲,同时成为每个追求卓越、勇立潮头的奋斗者向往的一方热土。


(本文作者 奔流财经社 张润诗)



苏州:“独角兽”“瞪羚”企业的“新绿洲”
奔流财经社
牛人造牛车:李一男常州再出发
奔流财经社
百年今锡 锡位出道!微博大V携2800万粉丝一起云看无锡
奔流财经社
寒夜里的“暖宝宝”,疫情无情人有情
奔流财经社
无锡到了重新审视“软件”的时候了
奔流财经社
太保寿险:覆盖2000余万参保人、主承保项目参保率均超30%
奔流财经社
精选评论

我也是有底线的

这里还没有新评论

发表观点,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