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无锡人的朋友圈被一条消息刷屏了:
2021年,无锡人均GDP全国大中城市第一。
实际上,这个榜单首位已经被无锡霸占两年,无锡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尖子生”。
而眼下,虎年刚刚开始,无锡想要做更“全能”尖子生的雄心已经展现——
农历新年第一会,2月8日,无锡“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暨新一轮太湖治理动员大会“召开,会上回顾了无锡去年一整年的绿色“成绩单”,同时也开出了新一年污染防治攻坚战目标的任务清单。
开年首会议生态,这已经是无锡延续7年的传统。即使这样,这场虎年“生态会”攻坚实施力度之大、投入资金之多、覆盖范围之广,在我们的观察中也是前所未有。
尤其对于太湖治理,无锡这次更是砸下重金、不惜成本:
2022年将实施治太项目投资超100亿元
较去年增长260%以上
全面打造世界级湖区
太湖治理,环太湖城市群的小伙伴都在做,但拿出这样的决心和魄力要把太湖治理做到这么彻底,只有无锡,唯有无锡。
这一次,无锡为什么要在太湖上下这么大力气?
PART 1|壹
对太湖,无锡人喊一声“妈”
湖州和苏州也会说“我们太湖”,但无锡人直接喊太湖:
妈。
这句民间闲话,道出了无锡人眼中太湖的特殊。千百年来,太湖是母亲湖的观念,已在一代代无锡人心中根深蒂固。
其实从地理来看,苏州占有的太湖水域面积比无锡要多得多,但说起太湖,大家都会先想到、甚至只想到无锡。
湖岸线,无锡人用好了,别人不要的马山野岛,无锡也做成了宝贝。围绕太湖,无锡打造的一系列胜地:灵山胜境、拈花湾小镇、鼋头渚、红沙湾……无论哪一个拿出来,都是无锡旅游的一块招牌。
无锡的市歌就是“太湖美”,无锡人从少儿时代的春游开始,就徜徉在鼋渚春涛和太湖水天之间,长大后,花开、月圆、想吃湖鲜、想谈恋爱,都能成为无锡人奔向太湖的理由。
在几万岁的太湖边,每个无锡人都是孩子。
这些年,无锡的发展规划贴“太湖”越来越近,这座“因水而生”的城市在不断往太湖湾扩展,政府用“太湖”为新的科创带命名,城市以“太湖”为剧院、广场、学校、游乐园冠名,老百姓吃饭要点“太湖三白”……在无锡,你的脚步所及处,哪里没有“太湖”的印记呢?
一座城市与一座湖泊,亲密无间到这种程度,也许只有无锡与太湖。
跨两省、依五市,2400平方公里的太湖只捧出了一颗明珠。无锡人能不珍惜吗?
PART 2|贰
东南风就是不与无锡便,奈何
太湖,太美了。
农业社会开始,太湖周围就是最繁盛的农田,蚕桑、湖渔、纺织、茶叶、生畜,江南一带的老百姓依傍着太湖便利的水利、交通和水资源,造出一个“鱼米之乡”。
工业化加速后,太湖流域经济和人口都指数式激增,产业不断升级,大工厂引过来,大烟囱立起来,排水管道就架在湖岸边,村落、小区、工人宿舍也渐渐聚拢在太湖边。
人们靠水吃水,工厂靠水养“业”。
改革开放后,湖面上也忙碌起来,大宗货物青睐水利交通成本低、运量大、货物稳定的优势,在湖水上常来常往,依赖河网东奔西走,串联起太湖流域的商品交易。
湖水边的村子和厂子,在那个生态保护意识普遍不高的年代,把太湖当成一个能够“予取予求”的母亲——
资料显示,由于水质退化,太湖的营养化程度加重,1960年总氮值仅为0. 23毫克/升,1980年为0.85毫克/升,而1987年已达1.43毫克/升。
1987年,太湖已有1%的水面水质受到轻度污染。
而且无锡的地理位置还比较吃亏。无锡位于太湖北侧,紧邻两个湾口,岸线蜿蜒迂回,每年南风吹动的时候,整个太湖面漂浮的污染物、营养物和藻体在风力驱使下都有向北汇聚的倾向,并且易进难出。
而遇到吹北风的情况,蓝藻这些东西则会反向逐步远离无锡。关键是,基本上夏季太湖都是盛行东南风啊!
于是每年夏天,便往往是无锡蓝藻的高发季。
2007年夏,太湖水危机事件,无锡人刻骨铭心。
但不管外面怎么非议,有一个事实我们必须厘清:
太湖作为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湖泊面积2427.8平方公里,水域面积为2338.1平方公里,湖岸线全长393.2公里,横跨江、浙两省,北临无锡,南濒湖州,西依宜兴,东近苏州。
在目前的情况下,太湖自净能力有限,光是无锡发力治理是绝对不够的,只有全流域治理后水质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才能逐步解决蓝藻问题。
而且,这必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伴随着阵痛,苦恼,无锡做好准备了吗?
PART 3|叁
连续十四年安全度夏,无锡不容易
当然,埋怨风向是没有用的。
无锡人看了一眼太湖,说:我来。
这是一场长达十四年的生态攻坚战。从2007年到现在,无锡在太湖治理上花了757亿元,其中约87%为无锡地方投入。
从2007年到2017,十年里无锡打捞蓝藻1179万吨,占整个江苏蓝藻打捞量的90%以上,相当于从水体中清除了3147.93吨的氮和786.39吨的磷。
2012年以后,为防止太湖水草集中死亡腐烂影响水质,无锡又把捞水草这个担子挑起来了,从2013年至2017年,累计打捞水草超过30万吨。
可以说,这些年无锡一到夏天就绷着弦,特别是2020年的夏天,那年太湖蓝藻发生时间早、发生量大,而梅雨季节,太湖又遭遇了百年一遇的汛情,湖水暴涨,无锡同时面临“安全度汛”与“安全度夏”双重考验——这些坎,无锡都一个一个迈过来了。
站在现在的历史节点上,让我们回顾一下:
从2007年之后,无锡成为太湖治理最重要的前沿阵地和最主要的战场之一,到2021年,太湖水质藻情创十年来最好水平,连续十四年实现安全度夏,无锡真的不容易。
住在太湖周边的无锡人也许最有体会,别的不说,光这五年,无锡压减钢铁产能520万吨、水泥产能30万吨,关停取缔“散乱污”企业(作坊)1.25万家,关闭化工生产企业887家。
十几年前,那些比赛似地往湖里倾倒污水、暗地里把工厂排水管接进太湖的厂家关的关、走的走、罚的罚,如今都已经老老实实管理废料废水,花大力气在搞绿色转型了。
往日,太湖附近的村庄农业污水和生活污水也是污染修复的老大难问题,所以这些年,农业污染治理也成了无锡治污的新重点。
无锡以太湖一二级保护区为核心,发展高效、绿色、生态化的农业产业改革,废料废水循环利用,有各自去向,“扛着污水往湖边跑、架着管道往湖里排”的现象看不到了。
2007年无锡痛定思痛要打破“九龙治水”的瓶颈,首创“河长制”,如今无锡全市5635条河流、28个湖泊和19座水库已实现河长湖长全覆盖,每一条、每一个都有人管。
同时,沿太湖500米范围内退耕、退渔、退居,建设生态防护林和生态绿地,修复湿地和水域,现在再看太湖,绿森林紧挨着碧湖水,往上看是蓝天无垠,往下看是碧波万顷,这“常态蓝”与“生态绿”已成为无锡的城市新底色。
在太湖的治理上,实际上也经历了战略的更迭:
起初人们认为,只要种活了水草、恢复了水中的植被不就净化了水质吗?但这实际上是本末倒置的,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摸索,专家提出了富营养化湖泊治理“控源截污—环境改善—生态修复”的策略。
从开始的减排控污、打捞蓝藻到今天的全面生态修复,瞄准“世界级湖区”,无锡再一次把历史的责任,扛在了自己的肩膀上。
PART 4|肆
心中有这片碧水,“人均GDP”才更有意义
让我们再回到一开始的那场农历新年第一会。
在这次会上,无锡亮出了自己今年的任务表,除了治太项目投资超100亿元外,还有这些硬核的内容——
新增城镇污水处理能力14万吨/日,较去年增长133%;
建成816条美丽示范河湖,接近去年的6倍;
投入28亿元开展电力行业、水泥行业、垃圾焚烧行业和VOCs重点企业的深度减排工作,规模是去年的4倍;
对钢结构、家具、印刷、汽车维修等行业开展源头替代工作,数量超去年的4倍……
注意到了没有?都不是增长百分之多少,直接上来就是翻倍,甚至是三倍,四倍!
这些从源头开始治理的内容,在我看来都和“太湖”有关。
“太湖”是一个核心的标志,也是一个最有显示度的标志,没错,太湖是连续十四年安全度夏了,然而,太湖长治久清的拐点仍未出现,也从侧面反映了治理难度之大。但再难,也要有人上。
无锡是“苏南模式”的发源地之一,只有彻底击败蓝藻,无锡才有更加阳光、真正光明的未来。
曾经有一位专家在2018年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
从太湖的治理成果来说,这十年来无锡GDP增长了三倍,但水质没有恶化,而且呈现了改善的趋势。
这是无锡的本事,这也意味着今后的责任更加重大,今后不仅要更高质量地控源截污,还要在土地开发强度更大、生态保护标准更高的情况下把经济之舵把得更稳,加快构建绿色低碳的产业体系、清洁安全的能源体系、精准智慧的治理体系、行之有效的政策体系、全民行动的生活体系,这是一场更加复杂、更加考验无锡的硬仗。
而令我们感慨的是,这也是无锡连续两年站在人均GDP全国大中城市第一位置上的自省、自觉。人均GDP第一,更加懂得湖水安澜,人民安居,城市才能安心安稳地冲向更高处的道理。这个位置上的无锡,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更好的生态支持,不断升级中的无锡城景,也需要被绘就在更绿底色的新画卷上。
只有真正把这片碧水放在心中,这个“人均GDP”才更有意义,更有温度。
在治太这条光荣又崎岖的道路上,无锡又要出发了。
岛屿纵横一镜中,湿银盘紫浸芙蓉。
谁能胸贮三万顷,我欲身游七十峰。
——文徵明《太湖》
参考材料:
1.《治太十四年,无锡为何行?总磷、总氮浓度近十年来最低》,中国环境报;
2.《优等生无锡,起跑》,发现江南抖音号;
3.《百亿治太,无锡治污再攻坚》,新华日报;
4.《“优等生”无锡向“绿”而行冲顶“尖子生”》,无锡日报;
5.《无锡太湖边又是蓝藻一片?真相:10年治理后水质优于1997年》,江南晚报
( 奔流财经社 刘纯 张润诗 )
这里还没有新评论
我也是有底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