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能让孩子收获什么?南京市朝天宫民族小学校长李万青讲述的一个关于“成长”的故事,似乎能给出答案。
春天,李万青从南京农业大学要来了一批刚培育出来、还未上市的小麦种。他告诉五年级的学生:“你们是这个麦种的第一批种植者,如果种植成功了,还可以给它命名!”同学们一听,个个热情高涨,一有时间就跑到教学楼天台的“田地”,给麦苗浇水、施肥、捉虫……忙得不亦乐乎。
一天课间,李万青来到教室询问麦苗的生长情况。长势旺盛的几组迫不及待地分享:“我们的麦苗长高了3厘米!”“叶子颜色变深了!”但李万青却注意到了一直没说话的米乐(化名):“你的麦苗长得怎么样?”米乐低着头说:“我们这组麦苗长得不行,我心里难受,甚至想把其他组的麦子弄断。”
听到孩子的苦恼,李万青觉得这是走进孩子内心的好机会:“看到别人的麦苗长得比较好时,我们心里会很着急,甚至会抱怨或责怪自己的麦苗不争气。”看到同学们默默点头,他接着问:“你们有没有从自己爸爸妈妈身上看到过这种情绪?”这下,孩子们的话匣子一下打开了——“有,每次考完试,只要其他同学分数比我高,我就少不了挨妈妈一顿批!”“我妈经常会说,谁家的孩子钢琴已经十级了,听着就烦!”
李万青接过话头:“就像这些麦子,你们倾注的汗水与心血都来自于你们的爱。不妨试着用一份从容与淡定,静静享受麦苗成长的每个瞬间。”
不过,成长哪有一帆风顺。在麦子成熟的时候,又发生了一件让大家始料未及的事情:麦子被鸟吃了!为了赶鸟,大家纷纷用毛绒玩具制成“稻草人”,却收效甚微。课间,有同学推开天台门,就听“嗡”的一声,一群麻雀四散飞走。再一瞧,金黄的麦秆儿断的断、折的折,地上到处是被鸟嗑剩下的麦壳。
李万青赶紧带着大家“收割”。同学们跑回教室,翻出所有带棱的工具:剪刀、美工刀、尺子……奔向自己的“麦田”。割、剪、折、拔……孩子们也体验了一把“收获”的忙碌。
忙碌了半天,看着手中为数不多的麦子,大家都有点失落。有人说:“我们种了几个月才收获这么一点。农民伯伯要照顾那么多粮食,得付出多少汗水啊,真是粒粒皆辛苦!”还有人说:“虽然收成不多,但收获不小。在这个过程中我学会了与人合作、持之以恒。”听到大家的发言,李万青很是欣慰:“不管是劳动教育还是课本教育,都要突出对学生劳动意识、精神、习惯的培养。”在种麦子的过程中,相信成长的不仅是麦子,还有种麦子的人!
记者:鲁冬妮
这里还没有新评论
我也是有底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