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浙江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在轰轰烈烈的改革热潮到来之前,浙江是被忽略的地方,政策比不过广东,产业又被江苏抢了风头,加上缺少工业化与大型国企的资源,浙江的势头不佳——在当时全国28个省市区中,浙江GDP总量还没步入前十。
改革开放之后,浙江的经济发展开始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7年,全省GDP突破5万亿大关,接近居世界第18位的荷兰。
一个省经济的突飞猛进,离不开各个板块的发力。而在这些板块中间,一匹“黑马”近年来的崛起尤其值得关注。
这匹“黑马”是湖州。
昨日,“湖州发布”发文:2021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644.9亿元,增长9.5%,增速居全省第二。
在任何一个强省中,并肩赛跑的各市都绝非等闲之辈。在各市都猛练内功的时候,怎样才能提升内生动力,怎样才能跑赢大部分同行者?
作为区域经济观察者而言,我们也希望看到这样“黑马”出现——“千里马”天赋异禀,别人学不来,反而由弱变强、后来居上的发展案例可以给我们更多启迪和思考。
湖州就是这样一个典型。
在经济发展的舞台上,后来者站上“C位”,靠的是一种破局思维。
PART 1|壹
如今,纵观各GDP万亿城市,经济发展强劲的背后一定少不了一个原因:制造业持续走强。湖州也同样如此。
2021年湖州制造业占GDP比重达42.6%,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造业增加值分别为126.4亿元、772.6亿元、391.1亿元和462.9亿元,增长22.3%、14.5%、20.2%和17.0%。显然,在“金山银山”之外,制造业,已经成为湖州经济发展的最强支点。
要知道,湖州想大力发展制造业,可比苏州、无锡、南通这些地方难多了。
无锡、苏州地势平坦,而湖州位于太湖西南岸,整个太湖西侧地势都比较高。在湖州,50%以上的土地是山地丘陵,想发展产业本来就没有太湖北岸有优势。况且,如今包括湖州在内,全国各地都有共同的目标:实现我国2060碳中和目标。
在这基础上,湖州要做大经济总量,可谓难上加难。
但湖州真的做到了。
2015至2020年江浙沪25城地方财政收入变化中,湖州以75.95%的增幅位居榜首。
难能可贵的是,湖州的发展并不是大刀阔斧的粗犷式发展,并不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式发展——2020年,湖州以18.3%的市域开发强度创造了近10万元的人均GDP。
就算拉长时间线来看,湖州也是优等生:从2017年至2020年,湖州单位GDP能耗、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分别下降16.4%和31.3%。
促发展的时候还能保生态,湖州是怎么做到的?
PART 2|贰
世上无难事,下句话大家也都清楚。
湖州是个有心人。湖州的智慧之一在于,擅长以“绿”生金。
在去年湖州发布的“制造业‘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未来五年,湖州将重点布局数字产业、高端装备、新材料和生命健康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绿色家居、现代纺织两大传统优势产业,重点打造新型电子信息、智能装备、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与关键零部件、现代纺织、绿色家居六大产业链。
这六大产业的关键词,都离不开新兴、绿色、智能。
▲南太湖生物医药产业园在青山绿水中入驻多家企业(图源:南太湖发布)
在产业的细分发展上,湖州显露了其第二层智慧:因地制宜。
以新材料为例,在新材料产业“全国地图”上,各地分工明确:珠三角主攻电子信息材料,环渤海地区主要是稀土功能材料,宁波则是钕铁硼永磁材料,而广州、天津、青岛等地的优势在化工新材料产业。
湖州清楚地认识到,产业资源不是靠“分”,是靠“生”。
结合自身的产业优势,湖州发展新材料优势主要集中在高端金属材料领域。当前,湖州已经聚集了以久立集团、金洲集团为代表的金属材料企业;以中晶、集迈科微电子为代表的半导体新材料企业,新材料产业规模已突破300亿元。
湖州的第三层智慧,是察觉到数字化改革对于制造业的必要性。
2020年底,浙江发布首批“未来工厂”名单,位于湖州德清县雷甸镇的浙江鼎力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上榜,在这个大型机械场内,大型机械设备的零部件可以在“空中通道”自动运送;去年上半年投产的浙江裕丰智能家居有限公司内,一个二维码就能精准实现封边、打孔等一系列工序,不再需要工人查看图纸……
这些企业,只是湖州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缩影。
近年来,湖州市先后出台若干条政策,支持企业打造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去年,通过实施“千企智联”行动,构建“未来工厂、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四级梯度培育体系,已经建设了未来工厂项目16个和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项目55个。
去年,湖州高新技术企业、省科技型企业实现三年翻一番,总数超过6000家。
不难看出,如今绿色、数字、智能的新体系已经打开了湖州经济发展的新大门。
PART 3|叁
经济要提速,关键还得留人。
湖州市不大,面积连杭州的零头都没有,但就在这片土地上,聚集了国家级人才379人、省级人才593人,并且随着“名校名院名所名企”计划的推进,这里还聚集了浙工大莫干山校区、电子科大长三角研究院、浙大湖州研究院等43家高校院所。
这样的数据拿出来看,会觉得湖州在人才的建设上不仅不输,还能惹得人眼红。
但做到这一点,湖州并不容易。
打开地图细细观察湖州的位置,就不难理解湖州的“尴尬”处境。
无论是北上的还是南下的交通要道,都是南京-苏州-上海-杭州,这期间穿过了无锡、常州、嘉兴等众多城市,唯独不经过湖州,即使直接连接苏州和杭州,也没湖州什么事。
而且湖州离上海实在有点远,上海的经济辐射大部分被夹在中间的苏州杭州吸收,极难达到湖州。同样的,邻近城市苏州杭州的逆向反馈也直接被上海虹吸,湖州完全沾不到光。
在地理位置上吃了亏,那么湖州是怎么招引人才的?
胜在眼光准、出手快。
现在,各城市不管出什么惠民、惠企的政策都不再是新鲜事,但什么时候出、政策落点在哪却是关键。
我们发现,湖州每次颁布政策,都是看准了时机的。
湖州最新的人才政策——人才4.0版本的发布是2020年初,这是什么时候?
是全国各地都在疫情防控,紧抓复工复产,国内外人才竞争暗流涌动的关键时刻。
这时候,湖州快马加鞭修订高层次人才分类目录,让部分高层次人才无需评审,可以直接拿到最高600万元的安家落户补贴。并且展开双臂拥抱创业新星——给创业大学生给予最高35万元购房补助+最高5万元安家补助,博士可以获得最高66万元的补助。
1月10日,2022年新一周的首个工作日,湖州出台了三项重磅政策。
包括《推进“十百千万”重大项目攻坚 扩大有效投资“八个一”政策》、《关于支持工业企业留员工促生产稳增长的若干意见》和《关于进一步鼓励开放型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总投入超过250亿元。
湖州这套政策“组合拳”,关键在于一个“稳”字,稳住的是湖州经济发展的基本盘——投资、工业、开放。
对于湖州的企业来说,享受到及时的政策红利已经“习以为常”了。
去年二月初,农历新年尚未开启,湖州第一时间发布《关于支持工业企业抢先机开新局的若干意见》,为实现2021年工业经济开门红提出了九条意见。
这样以政策撬动发展的“打法”,湖州已坚持了三年。
三年前,湖州的政策礼包就接连不断,“湖八条”关注复工复产,“湖九条”重在招商引才,“湖十条”围绕科技创新……
一系列政策推出时间节点不同,效果不同,但后者都是在原有政策继续执行的基础上进行升级补充。
在政策层层加码扶持下,去年,湖州规上工业增加值突破1200亿元大关,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跃居全省第4位。去年,湖州出口额达1356.2亿元,同比增长32.3%,增速居全省第一。
PART 4|肆
对项目,湖州是挑剔的——2021年,湖州新引进3亿元以上项目291个,总投资超百亿项目3个、世界500强项目5个。
但湖州善于用“任性”的政策来满足其“挑剔”的眼光。
倾其所有,给我能给的,这是湖州后来居上的原因之一。
最关键的,是湖州能给到更优越的增值项——湖州始终坚持的是一条绿色发展之路。
“两山”理念从湖州出发,现在已经驰名中外。
前段时间,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连续接待了多国外长和国际组织政要,地点选在了湖州安吉。
在他们脚下,未来是一片绿色山水和新兴产业交织的新图景——未来“安吉”将打造智慧绿谷,是湖州“五谷丰登”战略大规划中的创新一环。
“百里青山半入城”,山边也是湖州的城,如今湖州的开发已经走进了绿水青山里。
“创新五谷”的发展各有侧重:西塞“科学谷”主打科研和教育;牟山“云起谷”聚焦科创与文创;阳山“时尚谷”以时尚设计为核心;顾渚“画溪谷”和莫干“论剑谷”则侧重艺术创作和国际会议的打造。
可以说,五谷的规划将是未来湖州创新发展的新起点——在绿水青山的优越风光中注入产业活力。
目前,西塞“科学谷”一期建设完成投资7.5亿元,15个科研机构签约落地,其中,西安交通大学团队牵头的湖州中子科学技术实验室成为了科学谷的第一个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全球最先进同类科学装置。未来,电子科大长三角研究院打造的实验室也将进驻科学谷。
湖州想做的,就是让来湖州游玩的游客,最后变成留在湖州的创业者。
在我们看来,湖州经济发展迎来“爆发期”是迟早的事,因为这是一座有吸引力和创新力的城市。
显然,这段先抑后扬的发展曲才刚刚奏响,而且这一次,湖州弹奏的旋律不仅仅是悦耳悠扬,还会激荡高昂。
这里还没有新评论
我也是有底线的